《孟子》中的吊辩与辩辩.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中的吊辩与辩辩 自古以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孟子的文章逻辑严谨,孟子的评论中存在着一种勾结的趋势。东汉王充的《论衡》分析了孟子言行前后矛盾的地方,同时也指出了孟子惯用的诡辩法。又据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孟子》一书,至今上配‘六经’,然北宋以前不甚重。自王充《论衡》有《刺孟》篇后,冯休著《删孟》,司马公作《疑孟》,李泰伯作《非孟》,晁以道作《诋孟》,黄次伋作《评孟》。其书不尽传,人亦不尽知。”冯休诸人对王充思想有所继承,因而我们大致可知这些著作中有所论及孟子的诡辩。南宋余允文《尊孟辨》中保存了部分批孟材料,因此我们要了解冯休、司马光、李泰伯等人的观点,《尊孟辨》可资解决一些问题。今人胡念贻、谢楚发、董洪利等先生也指出孟子的一些文章逻辑不严密。笔者在阅读《孟子》全文时也颇有同感,这种逻辑不严的论辩其实质就是诡辩,然而他们未展开论述,基于前人研究观点,有必要再进行客观详细探讨,本文试从逻辑连贯性上来剖析孟子的一部分逻辑性不严的论辩模式并简析其成因。 1 虾壳论辩的基本条件 对于诡辩的考察,必须从论辩入手。因为诡辩存在于论辩中, 为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歪曲的论辩。《孟子》全文从体制上来看当属语录体,这种语录体中主要有独白和对白两种形态,对白有对话和论说两体。今本《孟子》全书260章,独白147章,对白112章,寓言一章(《齐人又一妻一妾》)。我们下面对这260章进行列表统计,见表1。 《孟子》中独白占56.5%,对白占43%。独白说理叙事或只论不辩,一人不成辩,故独白不在论辩之列,一些独白结构严谨,只当属议论。对白中有一部分属于论辩,一部分则不是,因为它们只是单纯的回答,由于提问者不明某一问题而提出,回答者只作出陈述,孔道以明。 要成为论辩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从人数上而言,至少是两个人,故论辩只能出于对白,独白不成辩。《孟子》中的对话体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物的思想观点,既是对话就免不了思想交锋,有了交锋才能成为论辩。第二,从内容上看,论辩是带有自己观点的询问(或表述)和带有自己观点的回答(或表述)。这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问难答难,一人问难一人答难;第二种类型是表述反驳,一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人反驳此观点。如果只回答问者问题,不和问者观点发生相悖,则构不成论辩,它只属于一般对话。第三,从形态上看,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上各执一端,通过论战使一方理屈词穷。兹不再举例说明,下文的论辩例都符合此标准。 从上表可以看出,论辩的大部分篇目主要出于含有对白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篇中,其他篇目有少量论辩,在独白中谈论辩就如缘木求鱼。而诡辩出自于论辩,它是论辩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诡辩也出自这些篇目中。诡辩就是用似是而非的手段推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论断。 人们往往从体制上将诸子散文划分为三体:语录体、对话体、论说体。语录体以《论语》为代表,对话体以《孟子》为代表,论说体以《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孟子》处于语录体和论说体的过渡期,是一种过渡形式,《孟子》相对《论语》而言,它继承并发展了语录体,出现了对话体;《荀子》相对于《孟子》而言,它发展继承了对话体,完善了论说体。我们通过上表细审孟子文章,孟子文章三者兼而有之,独白中有语录和论说两体,对白中有对话和论说两体。《孟子》未脱去语录体的痕迹(独白147章),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体式——论说体,“因其尚未进入严密的论证,只是论辩场面的纪实,记叙与议论并用,这就比成型的论辩文更富文学色彩。”由于处于论说体的初期,所以其逻辑还不是很严密。文学性和逻辑性往往会顾此失彼,《论语》、《庄子》、《孟子》文学性胜于《荀子》、《韩非子》,而后两者的逻辑性胜于前三者。因而《孟子》体制的过渡性影响了逻辑的严密性,诡辩的出现符合客观规律。 2 移讨论,开辩 孟子的论辩类文章从文体上来看属于论说体。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云:“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又在《论说》中分述“论说”,“述经叙理曰论”,“ 论”源于诸子学术文章,重在发挥理论。“说者说语”,“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悦怿”,“说”源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重在以情动人。所以“论”侧重于学术,“说”侧重于技巧。孟子的论说文章就是通过各种言说和语言技巧来传播自己的理论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技巧上来说,他善于运用各种典型事例和生动的比喻来说理。 孟子论辩时善于巧妙地布设问题,环环相扣地阐明自己观点。因此要分析孟子的论辩就得体会孟子如何布设问题,问题之间如何过渡。我们审视孟子论辩时问题与问题之间关联,发现孟子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隐形的逻辑断点,断点的两端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事象。在这个过程中,孟子牢牢把握话语权,将辩者的注意力吸引至自己的话语上,从而使论证中心从前一事象转移到后一事象,而辩者往往会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