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docx

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的我非子,固知鱼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庄子我知之濠上真的是诡辩吗 一、 柏拉图的“请循其本”说 《汉语》第九版在人教版中选择了两个庄子故事。第二章记录了庄子和慧子在《浩梁》中的一段著名对话。文章中的惠子,是庄子一生的论敌兼朋友。惠子在认定庄子不应该“知鱼之乐”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三段论。首先以庄子的话为前提:如果“你”不是“我”,那么你就不应该知道“我”的心思,这是大前提。接着他顺着这个前提来推断:如果“我”不是“你”,“我”就不应该知道“你”的心情(是否快乐);那么,“你”本来也不是“鱼”呀,你也完全不应该知道鱼的心情(是否快乐)。 惠子的这个推论,是比较严密的。他以对方的判断作为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又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论点,这是一种高超的逻辑辩论方式。这时候,庄子如果再从逻辑上回击已经不可能了,只好迂回作战———“请循其本”。实际上,后世读者也大多认为庄子下面这句话是在开始“诡辩”了: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关于庄子这句话,一般都认为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常见的有下面两种解释: 一、惠子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而庄子最后把它偷换成“哪里”:你问我“哪里”知道的,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河边上)“这里”知道的。 二、惠子的“安”仍然是“怎么”的意思,庄子的最后一句的“安”也是“怎么”的意思。这样,庄子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鱼的快乐已经客观存在了,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式知道的,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上”(体会观察)知道的。 第一种理解,比较清楚明白,但是,庄子的诡辩痕迹也未免太明显了,似乎与道家鼻祖哲学宗师的身份不符合,且文章是庄子自己写的,如此自损,恐非本意。 第二种理解,是庄子正面回答惠子,没有偷换概念。庄子说自己就是用这种“之濠上”的方式来感知“鱼之乐”的。并且,庄子应该满意于自己的回答,行文至此就戛然而止,也说明庄子“意尽”了。 不过,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基本的意思说清楚。由于学生的阅历与思维都不一定能够跟上,“硬讲”会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我认为,可以借用汉语语法的“句式”来突破这一难点。 惠子的问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应该是一个反问句,表达否定的语气,“你怎么能够知道?”就是“你不可能知道”。而庄子的“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在引用中故意把惠子的话当做了“一般疑问句”,意思是“你在哪里知道鱼儿快乐”或者“你怎么样(如何)知道了鱼儿的快乐”。于是庄子就很自然地说,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这个地方)或者是用“到濠上”(亲自体察)的方式知道的。 这样一来,不论是前面说的哪一种理解方式,利用“句式”的语气功能,都能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 二、 “请循其本”与“我知之物” 看来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是打了败仗的。在逻辑上庄子输给了老对手惠子,最后只好像赵本山那样从头“捋一捋”,用诡辩术来“忽悠”了自己的论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解读。 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难道庄子就不怕后人发现他文章中的破绽吗?要知道,在庄子与惠子的论辩中,惠子常常像灰太狼那样屡败屡战呀!同时,作为选入教材的教学文本,前一个故事《惠子相梁》还在表现庄子的高洁志向,后一篇就仅仅是提供道家不如名家的论辩记录吗?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中。一开头,庄子在看到“鲦鱼出游”就脱口而出“是鱼之乐”,在遭到惠子有力反击后,庄子表明“我知之濠上”后就不再言说了。这篇出自《庄子》“内篇”的文章,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外篇”被认为是门人所编或者他人所托)。庄子显然认为,像文章中这样的说法,已经足以表明自己的思想;而他显然不是打算只是留下一段诡辩的逻辑公案。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作更加深入同时又符合初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解读。 首先,开头的“是鱼之乐”这句话,并不是一种符合自然常理的逻辑判断,而是庄子发自内心的感悟。你看,这些小鱼儿,是一种最为普通的鲦鱼,由于不名贵且不肥硕,不引人注意,就活得很自在;它们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没有大鱼的追逐,没有网罟的威胁,没有洪水的奔袭,也没有饥馑的担忧……这样的鱼儿,你说它能不快乐吗?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天运》 引用的这个小故事很有名,主人公也是鱼儿,作者同样说了不讲逻辑的一句话,因为前后本身就无法构成使用“与其……不如”这个基本句式的内在联系,总不能说,因为现实环境已经极差且不可改变,才要去追求更好的“相忘于江湖”的境界。但庄子还是这么写了,他想表达的,不是一个客观现实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追求与现实隔离的“相忘”的思想取向,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主观超越。 和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