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docVIP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1 文2: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蜜蜂的秘密生活 4 一、 生态女性主义与《蜜蜂的秘密生活》 5 二、《蜜蜂的秘密生活》中女性与自然的融合 6 三、《蜜蜂的秘密生活》中女性与男性 7 四、爱的救赎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正文 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文1:社会历史批评视阈下的疾病解说者 一 印度有将近90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但是“蒙巴顿方案”的通过造成了印度的分裂,史称“印巴分治”。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打响,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再次面临分裂。[1]拉希莉通过《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和《真正的看门人》两个短篇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将流离失所的小人物嵌入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细节处拖曳出复杂的历史况味。《真正的看门人》中的布梨大妈由于印巴战乱,从孟加拉逃难来到加尔各答,做起了楼道清洁工。她恪尽职守地看守大门,却因为一桩失窃案被众人反咬一口,逐出大楼。布梨大妈的出场带有喜剧性,这仿佛是作者对苦难的刻意冲淡,但当楼道中那些怀着“酸葡萄”心理的邻居们相继登场后,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嬉笑笔触间的尖锐。紧接着,拉希莉又将目光转向美国这个异域空间,《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实践。印裔小女孩莉丽亚用自我的经验理解着柏哲达先生,虽然她不知道地球另一端的战乱意味着什么,也始终分不清印度人与穆斯林人的区别,但是她始终置身于柏哲达先生的情感现场。电视新闻、失败的鬼脸灯笼、深埋掌心的哭泣,这些见证串联起了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体认和最蓬勃的情绪,唤起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共鸣。而这所有的呈现都包含着拉希莉对印度殖民历史及其“后遗症”的反思,包含着对历史的一种回忆性的凝视。 历史上印度人向美国移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1945年;二是1945年至1965年;三是1965年至今。[2]在移民潮的时代大背景下,拉希莉从移民者身上挖掘出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以及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聚成了一副生动而独特的移民图景,成就了历史深处的想象。一代移民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到美国,在那里定居,他们对故土有一种顽固的依恋情结,而对美国文化却难以认同。《森太太》中的森太太随丈夫来到美国,无法遏制的思乡情绪让她将客厅装饰成印度风格。她每天换不同色彩的莎丽、在发际间涂朱砂粉;她喜欢听印度的拉伽音乐,一次次去买在印度常吃的鱼。对饮食习惯、日常打扮、文化习俗的坚守铸就了森夫人孤独的抵抗,这种抵抗是森夫人家园依赖情感的一种变形,是她与故土建立情感连接的唯一方式。二代移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他们“没有生活的失落与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3]他们在印、美两种文化中都被视为另类,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体现出了作者的总体情感。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我”是典型的印度第三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美国是他踏上的第三块大陆,也是他最后定居的家园。“我”在包办婚姻的传统之下娶了并不熟悉的印度女人玛拉为妻,以疏远、甚至带点嫌弃的态度对待新婚妻子,这种冷漠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抗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与代表美国文化的克罗夫特夫人相处时表现出的是谦卑、钦佩的情绪。拉希莉将这种文化上的趋避式冲突写得很透彻,但她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依着这个线索勾勒出了两种文化紧密交融的积极景观,结尾处关于“平凡的奇迹”的剖白就是对这种景观的最好注解。 从对疾病的解说到最后满含历史温度的剖白,拉希莉厚积薄发,让最后的情感表达成为托举起整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力量因子。也因此,《疾病解说者》于阴郁下有了根本的光亮底色,这一光亮使小说的整体情感得到扬升,也指明了小说的精神方向。 二 通过追溯拉希莉的生平及经历,我们找到了其小说历史深度的来源。首先,拉希莉的祖籍是印度,她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罗德岛长大,是典型的印裔二代移民。所以她觉得于她而言,印度文化是相当远的。[4]可以说,正是拉希莉的这一背景为她提供了极高的文学敏感度,为她塑造的二代移民形象增添了真实感、生动感。而从西方教育的层面来说,拉希莉的移民经历为她能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西方艺术以及西方优秀的文化氛围赞佐了拉希莉的文学天赋,令她在创作中脱离平庸,始终高人一筹。其次,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拉希莉的文化趣味。她对契诃夫、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作家称赞有加,对《都柏林人》也很喜爱。这些短篇大师或经典短篇小说集或多或少给予了她影响,以至于使她出手便不凡。[5]所以,我们看到《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