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初中物理八上第二章《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大单元教学】初中物理八上第二章《 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本章内容分析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易于理解,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对声音有个初步的物理认识,学会提问有关声音现象的问题。声音的特性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以解决。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分别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利弊列举出来,使学生明白物理将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内容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课标要求 声现象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对应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十三个概念——声源、介质、声速、回声、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超声波、次声波、乐音、噪声。 两个辨析——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析,乐音与噪声的辨析 物理思维:四种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时要尊重事实,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噪声的来源与防治途径,建立保护声音世界的意识,不断探究、不断学习,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5.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二)学业目标 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和推理的方法 3.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解决世纪问题是引用证据,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 4.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5.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和指出他人的不当之处。6.关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 2、乐音的三个待性: 六、教学难点: 1、回声测距离 2、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声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且同学利用实验去研究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知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不全面、不系统,对于肉眼看不到的振动持怀疑态度(通过转换法等方法将实验现象放大);对于声音的传播和声速的认识有些模糊。 学生在思维方面,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在学法方面,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于物理的学习方法、实验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思维。 建议引导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回忆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声现象的整个过程,系统地构建知识。 八、本章活动主题: 琴 诗 苏轼 〔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精炼。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

文档评论(0)

溪涧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43101132000005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7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