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张勇1210修改稿).doc

一起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张勇1210修改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赫章县一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GFETP学员 张勇 方拥 蒋国书 【摘要 】目的 了解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方法 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病例的症状体征及蘑菇的采集烹饪进食过程。结果 小孩参与采集清洗,没有有经验成人监管,7人食用野生蘑菇,发病7人,罹患率100%,死亡6人,病死率85.71%。结论 由于毒蘑菇与正常野生蘑菇形状相似,容易误采,造成本次误食中毒。 关键词 毒蕈中毒 误食 原因调查 背景:贵州省地形复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大,森林多,野生菌类资源丰富,村民食用野生菌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地区性习惯,误食毒蘑菇(俗称毒蕈)中毒屡有报到。2009年7月24日我们从国家疾病信息网络上监测到,毕节地区赫章县古基乡水塘村田坝组有7人因食用野生菌出现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抽搐等症状,造成多人死亡,初步诊断为毒蕈中毒。我们当晚22:00左右赶到赫章县,与毕节地区及赫章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定义 7月11日19:00在事件户主李某某家就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定义为本次中毒病例。 1.2 材料来源 资料由赫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古基乡卫生院提供及我们现场调查搜集,病例临床资料查阅毕节地区人民医院及赫章县人民医院相关记录所得。 1.3 调查方法 对本次中毒事件幸存者进行详细询问,入户了解当地食用野生菌的基本情况,调查村民对野生毒菌的认知情况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村民健康教育的情况,寻找中毒的野生菌类(由采集本次事件野生菌者带路,沿原来采集路线寻找可疑野生菌)。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古基乡水塘村,位于赫章县城东南面,距古基乡约10余公里,距县城约50余公里,交通不便,为丘陵山地,有人口430人,76户,4个村名组,主要为彝族。饮水为分散式简易自来水,水源清洁,未经消毒。事发地李某某家为该村田坝组,共7口人,世居,母亲、夫妻2人、子女4人,共2男5女,彝族。 2.2 发病情况 参与就餐人员共两户人家,7人,发病7人,罹患率为100%,死亡6人,病死率为85.71%。男发病2例,女5例,男女之比1:3.5,最大年龄84岁,最小6岁,42岁以上成年人2例,5例为6-13岁的学生。最短潜伏期2小时,最长36小时,潜伏期中位数13小时。户主李某家共7人,除其妻子外出未吃不发病外,余6人均发病,病例率100%,死亡病例在家中死亡2例,到赫章县医院抢救无效死亡3例,毕节地区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例,1例因进行了及时的催吐,现已痊愈出院。 病例王某某,系李某家邻居,也参与就餐,因当晚21时左右出现恶心、腹痛不适后,其奶奶用酸汤(青菜和乳酸菌发酵制作,量约800毫升)为其催吐,吐出胃内容物约1200毫升。 7月12日李某某及其儿子李3、三女李4、王某某共4人因发病被送往赫章县岔河村卫生室诊治,因病情危重未经处理转送到赫章县人民医院治疗;7月13日吴某某及李1、李2共3人又被送往赫章县人民医院治疗。7月16日李某某、李3及王某某转到毕节地区医院进行治疗。 死亡病例病程,最长11天23个小时,最短2天零8个小时。 2.2.1 2.3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情况 发病早期消化道症状明显,主要以呕吐、昏迷、乏力头晕头痛、腹痛等为主。部分病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皮肤出血,肝区无疼痛及肝触诊阴性,但肝功能异常,个别病例肾功能异常。具体情况见表2、表3。 表3 病例体征及实验室检验一览表 医院对病例进行保肝醒脑及对支持症治疗,疗效不佳。5例住院病例死因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伴急性肝坏死。 2.4 采集野生菌及进食经过 7月11日下午,李某某之子李3(8岁)与伯父一起上山采集蘑菇。根据其伯父回忆采集的蘑菇主要有五种:“清堂菌”(顶平呈青绿色,直径3-5cm,杆白色长3-6cm);“唢呐菌”(外形似唢呐,上大下小,顶部凹陷,直径2-4cm,高3-6 cm,呈咖啡色);“刷把菌”(细长半球顶,呈簇状生长,长5-10 cm,淡黄色);“鸡油菌”(顶部光滑凸起深咖啡色,直径3-6 cm,长5-10 cm,杆呈鸡油颜色);“红菌”(顶平呈红色,直径2-6cm,杆白色长3-8cm)。以上名称为当地人对野生菌的称呼。根据对当地人食用野生菌情况及认知调查,有80%以上的当地人曾吃过上述的野生菌,约有40% 采菌回家后,先清水清洗煮沸(清洗人系事发者大女儿李1及邻居女孩王某某,两人均13岁),然后加上佐料炒制而成。当天19时,共7人参加就餐,共同食用约500克炒制的上述野生菌,除其妻因事出外,其余家庭成员6人及邻居一女孩王某某参与进食。据王某某回忆,每人食用的野生菌分量都差不多,上餐桌的除野生菌外,还有米饭和一个白菜土豆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