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感染科《霍乱》优质课件.ppt

基础医学感染科《霍乱》优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 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10×109/L以上 BUN、Scr升高, HCO3?下降 血清钾、钠、氯降低或正常 粪便检查(1) 大便常规:可见黏液和少许红、白细胞。 涂片染色:革兰染色阴性弧菌,呈鱼群样排列 无芽孢,无荚膜(O139可有荚膜) 粪便检查(2) 动力试验:新鲜粪便悬滴或暗视野镜检见弧菌穿梭活动 制动试验:与O1群或O139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动力实验与制动试验可作为霍乱流行期间的快速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3) 增菌培养 提高检出率 核酸检测 霍乱弧菌 非霍乱弧菌 血清学检查 霍乱弧菌感染后,可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 抗凝集素抗体一般在病后第5天出现,8~21天达高峰。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主要用于: 流行病学的追溯诊断 粪便培养阴性可疑病人的诊断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肺水肿、心衰 霍乱流行史 第一~六次大流行(1817~1923):古典生物型 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Koch从病人粪便中发现霍乱弧菌才明确本病病原体 第七次大流行(1961~至今):埃尔托 生物型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由O139血清 型引起霍乱流行,并波及周围国家 1961-2000年全球报告霍乱病例数 年代 传染源 带菌者 病人 排菌时间:5d,最长2周 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每毫升粪便含有107~109弧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日常的生活接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者多,显性感染者少 病后获得免疫力,但亦有再感染的报告 流行特征 热带地区:全年发病 我国:夏秋季流行,高峰期7~10月 地理特点:分布在沿江沿海 O139霍乱的流行特征 病例无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成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经水和食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人群对 O1群霍乱弧菌有免疫力,但不能保护免受O139霍乱弧菌感染; 现有的霍乱菌苗对O139霍乱无保护作用。 发 病 机 制 Pathogenesis 发病机制 发病与否取决于: 机体免疫力 霍乱弧菌的数量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 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并产生霍乱肠毒素(霍乱原) 穿过肠黏膜的黏液层 鞭毛运动 蛋白酶 粘附于小肠上段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TcpA 血凝素(HAS) 霍乱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也称霍乱原,choleragen)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Figure The bacterium produces a toxin (left)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cholera. The toxin molecul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parts, one of which (coloured blue) penetrates the cell membrane (yellow)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1) 霍乱肠毒素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 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受体GM1结合 (A) Cholera toxin approaching target cell surface. (B) Binding of B subunits to oligosaccharide of GM1 ganglioside. (C) Conformational alteration of holotoxin presenting A subunit (black) to cell surface.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2) A亚单位移至细胞内并水解成A1、A2片段 A1片段催化从NAD转移出ADP-ribose至G蛋白 (E) Reduction of disulfide bond of A subunit by intracellular glutathione, freeing A1 and A2. (F) Cleavage of NAD by A1 yielding ADP-ribose and nicotinamide. (D) Entry of A subunit.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3) G蛋白的ADP-ribose抑制其GTP酶活性 AC持续活化,ATP不断转变为cAMP 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氢盐。 (G) ADP-ribosylati

文档评论(0)

文案操作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文案制定、企划、PPT制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