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技术异化;;;;;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487页。;;;世界的“物质化”与“消费蛀虫”的孽生 (参见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2008版,P41-43) 科技革命引发新的消费文化 1.大众消费、个性消费和象征性消费 大众消费的生产和营销导致了相对的物质丰裕,进而导致了两种新的消费倾向: 其一,消费个性化。大众消费(包括品牌战略)在功能上提供了齐一化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所提供的生活环境难免缺乏个性,于是人们又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新技术革命正在使个性化消费变为??实。;;;;;;;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什么是科学理论或命题——西方科学哲学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科学划界(demarcation)问题 伪科学、反科学 1、逻辑实证主义 可证实性 A、20世纪2、30年代,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中国的洪谦(1909-1992)是石里克的学生。 B、科学命题或理论 有意义的命题或理论 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verify)的命题或理论 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而“正确”来源于可证实性。;2、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可证伪性 A、代表人物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流行于20世纪40、50年代。 B、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但可被证伪(falsify)。 C、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如《周易》.;D、证伪主义提出之后,人们就用confirm(确证)代替verify(证实)。用经验不能证实全称命题。逻辑实证主义也不再坚持可证实性标准,研究经验对理论的支持度(确证度)。 E、波普尔反对归纳法。由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经验知识是可错的,并不能保证“正确”。;3、历史主义 (1)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

文档评论(0)

偶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个人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