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pdf

2024年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pdf

  1. 1、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您在本站购买的阅读使用权仅限于您本人阅读使用,您不得/不能给任何第三方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相关后果本平台保留向您追偿索赔的权利!版权所有,后果自负!
  2. 2、本文档为正版电子图书,虚拟物品付费之后概不接收任何理由退款。
查看更多
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的配套电子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归纳考研重点,浓缩知识精华。本书综合了中国哲学史多个版本的经典教材,根据各高校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设计章节,每章的考点归纳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学科的所有知识精华。2.精编考研真题,直击命题规律。本书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3.详解典型试题

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1 考点归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是其哲学的基本进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渐淡化。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价值之天”。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2)“命”的概念 “时命”与“天命”。孔子认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①“时命”为盲目的,它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孔子承认“时命”,但拒绝消极等待,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孔子承认“天命”为价值的源头,讲“天命之谓性”。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孔子强调以行“仁”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爱”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仁”的族群本位性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 孔子推重“仁”的践行,注重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关注于日常行事,处处指点为“仁”。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认为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由于“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孔子认为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包括: (1)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主张对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 ①“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重,“敬”更为重要。 ②“悌”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敬重长上。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 ①“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②“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 ③“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④“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 ⑤“惠”即慈惠,给人以好处,就能使用人。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即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把其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①“中庸”的基本内容 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 ②“中庸”的要求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 ③“中庸”的实质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最终达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 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身边做起,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己” 孔子认为“为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圣才电子书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圣才电子书融合各类考试(学历、等级、职称资格等)和经典教材(经管、外语、理工等)配套辅导的10万种电子书(题库、视频等)。

认证主体圣才电子书(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8742623696X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