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三国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察举制下,选官多操纵在地方豪强地主手中,严重干扰人才选拔;③东汉清议之风盛行,为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划分等级,提供借鉴。 2.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1)积极:①使官吏选拔有了一定客观标准,初期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②既继承了东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端:①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逐渐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②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了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士族与庶族);③容易造成官员素质下降,加剧社会黑暗动荡。 (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逐渐只看家世,难以选拔到真正人才;②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政治基础,同时迫切需求人才进一步巩固统治;③士族势力日益衰落,庶族地主兴起;④纸的推广,雕版印刷术和毛笔制作技术的发展,民间读书成本下降 2.发展历程: 形成 隋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发展 唐朝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两宋 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南北分卷;糊名制度;誊录制度) 逐渐僵化 明清 八股取士 3.特点/创新之处:①自由报考(开放性);②分科考试(科学性);③择优录取(公正性);④中央集权(集权性) 4.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打破士族控制仕途的局面,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②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相结合,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真正人才,提升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⑤促进教育进步,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⑥不仅为中国后世历代所沿用,而且被当时亚洲国家所效仿,更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建立提供借鉴。 弊端:①易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加剧政治腐败现象;②“学而优则仕”,加深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③偏重文史,轻视自然科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造成阻碍;④侧重才学标准,忽视品德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⑤演变出新的私门请托、结党营私现象;⑥明清时期,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王室、贵族 战国、秦朝 军功爵制 军功 中央任免 中央 两汉 察举制 品行(孝、廉)、才能 自下而上举荐为主,考试为辅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中正官评定授官 中正官 隋唐以来 科举制 考试成绩(才能) 分科考试 中央 共同目的:扩大统治基础,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统治。 演变规律: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道德、家世到才能;②选拔方式由世袭、举荐逐渐演变为考试,趋向严密科学;③选拔权日益集中到中央手中;④选拔范围由贵族到平民,范围扩大;⑤选拔原则日益公平、公开、客观,趋向制度化 【误区警示】:科举制形成后,并非成为此后封建政府唯一的选官方式,其他选官方式还有: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荫袭、军功等。 【误区警示】:科举制形成后,并非成为此后封建政府唯一的选官方式,其他选官方式还有: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荫袭、军功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和执行。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1.三省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审议),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2.特点/影响:①分工明确,较高的行政效率 ②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③将皇室内廷事务与国家行政事务严格区分,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化 ④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减少决策失误 ⑤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一: 探究一:结合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试对“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一切全由皇帝专制”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提示:1.“不能说一切全由” 2.“皇帝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后续发展: 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