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晚年曾自撰寿联: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 庸。"在自注中他说: "上联勉行,下联言志。"可见儒家中庸思 想在其哲学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 其道路坎坷,当中亦经历过思想转向,按他自己的话说,甚至 "道 术多迁变".不过其中不乏一以贯之的东西,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我 看来即是。下面我们将沿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四个时期,来考察 中庸思想贯通在其哲学之中。 一、人生哲学中的中道哲学 第一个时期大致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代表作是《人生哲 学》。《人生哲学》前十章其实是冯友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 学时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在当时名字叫作《天人损益论》。书中 根据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将人生哲学划分为三种: 损道、益 道以及中道。当时冯友兰思想的特点是尝试打破东方文明与西方 文明的界限,他以为东、西方的差异只是地域上的差异,而不是 人们普遍认为是思想上的差异。他将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合 在一起进行考察,从人生哲学中选出十家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发 现各派别的不同其实就是损益的不同,以及损之程度与益之程度 的差别。比如中国道家、柏拉图和叔本华,都认为现实世界及人 第 1 页 共 1 页 生为不好,不好之根源又皆起于人为,这三派的哲学均可名之为 损道。三者之中,道家并不否认现世,认为只去掉人为即可得一 完美世界,此派可名之为浪漫派;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上另有 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此理想世界虽不可见但可以思,此派可名 之为理想派; 叔本华也认为有一个完满的世界存在于现实的世界 之上,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既不可见又不可思,此派可名之为虚 无派。益道各派别亦可作如此之分析。如此来看,则中西人生哲 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实无太大差异。可见,这正是此一时期冯友兰 试图打破中西文化界限之努力。至于冯友兰如此做的动机,则和 他的儒家"中庸"思想或者说"中道"思想有关。冯友兰说: "在 《人生哲学》中,我把所谓十派别平列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偏 向。实际上,我的偏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 ‘中道'.在《人生哲 学》的最后两章,第十二、十三章我提出了’一个新人生论‘。 这就是我在当时所认为是"中道"的人生论。"[2]178 -179 这个"新 人生论",其实是以中道哲学 (儒家哲学) 观点为主要内容,核 心概念即所谓"中""和".即用理性调和人之私欲及因欲而起之种种 矛盾,达到适当也就是"中"的程度。在这个程度上,"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38,社会可成一个"大和",则美满人 生可以实现。在新人生论中,尽管冯友兰"博采实用主义及新实在 论之见解"[4]205,然我们看到,儒家之中道观实才是根本。 二、中国哲学史的新撰写方法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二个时期大致是 30 年代,以二卷本《中国哲学史》为代 表。要问,哲学史中也会有着作者的中庸思想? 我们说有,而且 主要体现在方法上。孔子就有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3]22 的方法。"两端"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是"过"与"不及",只有取 其"中",才是恰当的处理方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体现的 中庸之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成见"与"赞成"之中,亦即" 了解之同情".金岳霖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成 见,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成见; 作为一个哲学史家,对古往今来 的哲学家及其哲学,则不能有自己的成见。带着自己的成见去写 哲学史,就"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4]618,哲学史就 失去它作为"史"的公允。同样也不必赞成某位哲学家及其学说, 有赞成必会有不赞成。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陈寅恪所谓"了解之同 情。"[4]612 了解也是一种见,不过不是成见; 同情与赞成相 同,立场却不一样。从大处来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确实 是真正的哲学史家之作,而不是哲学家之作。陈寅恪认为,作为 哲学史家,对古人之学说思想,"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 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 之同情。"[4]612 即设想自己站在古人之时代,体会当时古人之思 想,这样才会避免流于穿凿附会。冯友兰也正是如此做得比较好 者。第二,"事出有因"与"查无实据"之中,亦即"正""反""合"之 所谓"合".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哲

文档评论(0)

金领职业教育题库大全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中国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