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徽州大地震与旅沪徽商的赈捐行动.docxVIP

晚清徽州大地震与旅沪徽商的赈捐行动.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徽州大地震与旅沪徽商的赈捐行动 一、 《光绪年间地方慈善活动志述》对之社会公益事业研究 徽商研究是建立徽州地位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具有独特特色的企业家群体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明清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数百年的发展。相对于学者对徽商的经营方式、商业资本、群体特征等属于商业史问题的关注程度,从社会史角度切入,探讨徽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扶持与资助等方面的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尚存在诸多可供开掘的空间。范金民曾撰文考察清代徽州商帮在苏州、杭州、上海及广大市镇的慈善设施与活动,对徽州商帮创设慈善设施的出发点、相关规章及其活动的功效等问题作了富有开创性的分析。卞利则直接以《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为题,讨论了徽商在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修桥筑路、灾荒救济、社会慈善等方面进行支持与捐助的情况。此前,他还专门探讨了明清徽商在捐款赈济灾荒中所付出的努力。上述文章为后续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稍显遗憾的是,作者讨论的时段多集中在明代及清中前期,对晚清以降徽商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表现着墨不多。我们应当看到,研究时段的不均衡现象是目前徽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主要是徽学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情况所致。有鉴于此,本文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徽州特大水灾发生后,1旅外徽商踊跃捐资赈济桑梓的事件为例,广泛搜求晚清时期出版的报刊资料,辅之以政书文牍,细致梳理徽商在此次赈捐中,利用现代公共传媒突破地缘限制,召集流寓各地的徽籍人士慷慨解囊,为纾解故土危难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行动意义,以期丰富晚清徽商活动的图景,同时也为考察晚清义赈演变实态提供分析的例证。 二、 屯溪市灾后的市场状况 光绪三十四年入夏以后,徽州各县雨水不断,池塘沟渎日见盈满。及至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倾盆大雨直泻而下,次日午后一点一刻左右,阴雨迷漫天空,洪水瞬间陡涨,势若倒海,时人称:“方一瞬间即涨至一二丈高,当者无法防维逃避。”负责办理赈灾的绅董调查发现,受灾区主要沿河溪分布,达三百余里。由于洪水从高山奔涌而下,以往不近水之处也波涛数丈,休宁县西乡之玉桥、山背,南乡之黄金桥、吴天岭各村遭灾尤惨,从当时比较详细的报道可知:“休宁五城灾情最重,山斗以上冲屋伤人不少,清漪一带居民皆已荡然,龙湾之下溪口、星洲、伦堂水灾相同。其自南乡向西各路,自月潭到小珰一路,山崩于途,道路不通,水高数丈;下溪口、浮潭、东州、方干、竹背后等处一片汪洋;荪田、商山一路亦山崩道塞。屯溪众水所汇,水势更甚,沿河店屋尽被水淹,茶叶淹没,有一百数十万之巨,水退泥深六尺,舟无泊处。”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水灾给徽州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洪水所到之处,道路桥梁尽毁,交通断绝,膏腴之田变成瘠壤,“今次洪水成灾,多从山顶、山腰直决横冲而下,所有路径或被冲倒,或经崩摧,无不失其故步,往来要道断绝行人,甚或成为绝涧,扳藤牵葛,一里费十里工夫”。屯溪为皖南巨镇,是晚清徽州茶叶集散之所,每年输送到海外的茶叶额几至千万元,“而今被水冲决已毁其半,今年茶叶殆无望矣”。街上七十余家茶号仅有四家未遭水淹,其余无一家幸免,损失数十万金。沿河街一带居民铺户悉数被冲,各洋庄、茶号及各行业的货物被冲走二三十万金,盐、油、粮食、酱园损失更甚。歙县西南各村镇也遭到洪水洗劫,婺源县大畈、江湾以及官亭各处,沿河一带民居、田地多付之东流,其幸存之屋则东倒西歪,未死之人亦流离失所。水灾造成物价腾涨,灾区米价每石需洋甚至十余元,一时间道馑相望,耆老佥云:“此次蛟水为数十年所未有。” 水灾过后,徽州地方官绅迅即展开赈济工作。屯溪公济局绅董洪廷俊、程恩浚、江福桢等人不忍坐视水灾惨状,邀集街上的士绅出面筹集赈款。因屯溪盐、货各店遭灾甚巨,仅能向钱庄、茶行、典当铺及茶栈、各善局筹募到英洋2700余元,就近散给最重灾户每人英洋2元、米1斗。赈济之后的数百元余款用来雇佣石匠修造黎阳桥,因工程浩大,余款不足以供给需费,便由洪廷俊等人筹垫。 赈灾初期,屯溪公济局绅董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挖掘徽州本土财力上,还没有充分发现旅外徽商的作用,或者说尚无暇顾及向旅外徽商求助。在旅沪徽商将第一笔赈款5000英洋和各报馆筹垫的3000元汇到屯溪公济局,委托其散发后,洪廷俊等人才意识到从家乡走出的商人群体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旋即致函旅沪徽商,称“今捧诸大善士华翰,急公好义之诚溢于楮墨。洪廷俊等展读未终,不觉为灾黎额手称庆,先即代其泥首致谢”。接着汇报了婺源、休宁等处遭灾情形,认为以工代赈非巨款不能成事,“希诸大善士于筹赈之余,借箸更筹,不拘定数,集腋成裘,如能得有常款,源源接济,则造福于瘠土,功何可纪”!从整个赈济过程来看,徽州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大灾,也多半仰赖于旅外徽商的募捐。 旅外徽商以上海徽商为主体,通过在《申报》、《中外日报》、《神州日报》等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上发布募赈公告,把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