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荀子的天人观.docx

论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荀子的天人观.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荀子的天人观 孟子和荀子系统提出的天人现象的概念、天人异质的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两种基本贡献。长期以来,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范围之内的问题。只是到了近几十年,以环境为中心诸多生态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越来越感到孟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学说,在针对解决当前遇到的地球生态危机这一问题方面,有着许多合理闪光的东西,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抹杀。譬如,孟子的天人合一观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荀子的天人相分观则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它们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处理自然与人关系的两种思维模式。那么,哪一种模式最适于当今社会呢对此,似乎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天人合一”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惟一最佳模式,而“天人相分”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雏形,只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笔者认为,要处理好自然与人的关系,片面强调二者中任何单独的一种模式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孟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荀子的天人相分观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今天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佳模式。 一、 孟徐天人的思想、天人合一与自然 就总体而言,孟荀的天人观大致是两种不同的传统,即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虽然前者主合,后者主分,但二者相互补充。 (一)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天人合一观,并贯穿其思想体系之中。 利用“善端”强化“知其性” 孟子认为天具有仁义等道德属性,并把他赋予人类,从而使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把四端扩充开来,就形成了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意识。由于“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发现、扩充人心中固有的“善端”,就会“尽其心知其性”,而“知其性则知天”。这就是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 人民的意见 孟子主张“君权天授”,但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因此天在把权力授给①② 孟子·告子上 ③ 孟子·尽心上 国君时,必须以人民的意见为依据。他引用《尚书·秦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孟子政治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观。 思诚者,人之人道主义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人。”这两段话可以这样理解:“诚”是指天道存在的客观的必然性,人努力体会天之道的“诚”,亦即“反身而诚”,最终会达到天人相参、物我为一的最高精神境界,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 导人要爱万物 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物”即指万物或者自然的“天”。这个命题倡导人要爱护万物,保护自然,同样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在孟子的“天人合一”观中,“天”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大致包含“义理之天”、“意志之天”和“自然之天”,而又着重强调了义理之天。 (二) 荀子的天人分离 荀子,名况,战国时人。他提出了系统的天人相分思想(其“天”多指“自然之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代所统也有一人 荀子对“天”作了如下界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火召,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因此,天实际上被视为自然本身及其过程。 其次,“每天跑步都是一样的。” 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有自身的规律,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 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不能互相代替:“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生物”、“载人”是自然界的事情,而“辨物”、“治人”是社会的事情,只有“明于天人之分,则可以为至人矣。” “思物而物,理物而事。” 荀子主张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造福。“从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治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用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三) 取法神道,理“义”,天之“真”“礼” 孟荀天人观的这两个命题并不构成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补充。 孟子虽然主张“天人合一”,但也不是绝对地否认天人之分。他也往往把“天”视为客观的自然界,“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11)作为自然之天,它的存在变化具有其自身的某种特定的规律性,“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2)对于这种规律,人不能代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结果苗都枯死了(13)。但人可以在不违背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4)孟子的上述观点,可以说内在的包涵有“天人相分”的意义的。 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