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原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比较.docxVIP

不同原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比较.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原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比较 强制性尿肌紧张(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尿肌紧张综合征之一。它是导致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其他临床症状的最常见原因。在严重的情况下,肾、排尿、肾衰竭等疾病也会导致肾衰竭。引起DI的原因较多, 其中较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①膀胱出口梗阻:一般认为DI 是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代偿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②神经源性:常见于有骶髓上神经病变或损害者,如脊髓外伤、肿瘤、脑血管意外等; ③特发性:最常见,因其尚无明确的病因故称为特发性。本实验通过建立上述原因所致逼尿肌不稳定动物模型以及对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分析,为进一步进行DI 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1 大鼠尿动力模型的建立 1.1动物分组: 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 180~220 g ,3~4月龄 , 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所有大鼠引进后均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测压结果将动物分为稳定组和原发性不稳定组17只(IDI),其中稳定组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脊髓损伤组(SCI)20只、膀胱流出道梗阻33只(BOO)组和正常对照组10只(Control)。其中SCI 组和BOO 组于膀胱造瘘后1周分别行L1~2脊髓横断术和膀胱流出道部分结扎术以制作逼尿肌不稳定模型。并于术后6周再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1.2主要仪器: Nidoc970型尿动力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维信有限公司);AVI-270微量灌注泵(3M公司, 美国) 。 1.3动物模型的建立: 大鼠均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 1.3.1膀胱造瘘: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切开显露膀胱,于膀胱顶部插入直径为1 mm导管,荷包缝合固定于膀胱壁上。导管经皮下隧道自颈背部皮肤引出,妥善固定,外口以消毒塑料塞封闭。 1.3.2BOO模型制作方法:以直径为1 mm的探子插入尿道,切开显露膀胱,细心游离膀胱颈部与尿道交界处,用3-0丝线环形结扎尿道,松紧以牵拉探子周围组织可随之移动,而探子又可以轻易拔出为度。 1.3.3SCI模型制作方法: 俯卧位,切开暴露T12~L3椎板,于L1~2处横断脊髓,缝合皮肤。 1.3.4动物护理:①适量使用抗生素:庆大霉素0.5 mg/kg,腹腔注射,1/d,共2 d;②SCI组大鼠自造瘘管间断排空膀胱,4/d;③保持造瘘管通畅,庆大霉素液(1∶50)冲洗导管,1/隔日。妥善固定造瘘管,防止脱落及移位;④保持动物笼清洁干燥,术后单独喂养,予常规饮食。 1.4充盈性膀胱测压: 大鼠1%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40 mg/kg) ,以硬膜外导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导管经三通管与尿动力仪及微量灌注泵相连。轻压腹部,排空膀胱尿液, 生理盐水以0.2 ml/min 的速度灌注膀胱。参照大鼠DI的判断标准,在膀胱低压充盈期出现造成膀胱内压升高超过15 cmH2O(1 cmH2O = 0.098 kPa) 的逼尿肌收缩时即为DI。同时记录膀胱最大容积,膀胱充盈期间压力-容积变化曲线,膀胱顺应性C=△V/△P。模型成功后膀胱测压经造瘘管,其余操作同上。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ˉ±sxˉ±s表示, 采用SPSS10.10统计分析软件行单变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重新两模型成功组 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正常大鼠中逼尿肌不稳定(IDI)发生率为21.3%(17/80);BOO模型组33只,尿路感染,尿漏死亡4只,模型成功29只,其中22只出现DI,发生率为75.9%;SCI组20只,尿路感染,造瘘管脱出导致模型失败共2只,模型成功18只,其中18只出现DI,发生率为100%。对照组(Control)10只全部存活。 2.2 参考图。4.各种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填充膀胱压积曲线:见图1.4 3 讨论 3.1 模型的构建 3.1.1 临床症状中的不良反应 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通常指没有明确的病因(如梗阻或者神经源性因素等),而患者的确存在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者。临床上,大约有10%的男性和29%的女性患者存在着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但是对于其生理或者病理生理变化还缺乏研究,治疗上也以对症为主,效果不佳。我们测定在正常大鼠中IDI的发生率为21.3%,与李新等结果相近,低于文献的报道。 3.1.2 对于阴道粘结的影响 膀胱流出道梗阻(BOO)是引起逼尿肌不稳定的常见原因,在男性多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关于BOO动物模型的方法,在模型制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应尽量避免非梗阻因素对逼尿肌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关键在于选择探子的口径和掌握尿道结扎的力度。内径太粗或者结扎尿道过松,达不到梗阻目的,内径太细或者结扎过紧往往因完全性急性尿潴留及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模型动物短期内死亡,另外分离膀胱颈部尿道时,应避免过多锐性分离,防止损伤膀胱下动脉导致出血感染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