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程.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国学经典课程 国学经典课程 第一篇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看、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独特、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独特、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容许或鼓舞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育学生独特方面,还是倾向于培育“尊敬〞,“温顺〞的独特。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学问应当是一个主动探究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殊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主动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必需了解学生的熟识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学问,又能进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擅长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索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索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索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索,其结果必定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索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见事事到处都应运用思索,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途呢?孔子主见“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文档评论(0)

130****5554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下载后有问题随时联系!~售后无忧

认证主体文安县滟装童装店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1026MA0G7C0L4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