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技术接受研究特征、问题与展望.docx

国内技术接受研究特征、问题与展望.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国内技术接受研究 特征、问题与展望 ? ?    分类号 G250.7    0 引言    图书情报领域一直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图书馆更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技术接受研究对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接受研究是信息系统以及用户行为研究的交叉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探讨用户使用或不使用新技术的原因、使用意愿以及影响用户采纳或者使用信息技术的因素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接受和使用研究领域已经相对成熟[1],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理论和研究模型,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目前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使用最广泛的理论模型之一。    TAM是Davis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2],旨在解释当时信息技术的高投入与低使用率的问题。他们通过研究影响用户使用态度的因素,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系统和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技术接受模型经历了从TAM到TAM2[2]再到TAM3[4]的演化和发展,每一次模型的更新和发展均有新的变量整合进来,模型中的核心变量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一直被保留。随后,Venkatesh和Davis在TAM的基础上,整合了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FF)、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动机模型(Motivational Model,MM)、PC利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以及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SCT)等模型中的观点,提出了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5](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把技术接受的研究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峰。UTAUT整合了多个模型的影响因素,是多种理论模型的集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早期关于技术接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21世纪初,技术接受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经过十多年的耕耘,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国内技术接受研究的现状如何,技术接受理论和模型应用在哪些领域,不同的领域在构建模型时引入了哪些新变量或新理论,模型的选择、整合的方式有哪些,学者在实证研究时采用了哪些数据收集、分析的方法?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对技术接受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2003年至2016年国内发表的技术接受相关文献,探讨以上问题。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方式对技术接受领域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相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    (1)技术接受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采用引文分析、共词、共引分析等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以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关键词等为分析对象揭示技术接受理论的概貌,Hsiao等以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为数据源[6],对1989年到2006年间发表的技术接受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共引分析,指出技术接受研究的子领域包括任务相关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以及娱乐信息系统(Hedonic Systems)。文献计量研究通常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技术接受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核心期刊与核心著者的分布情况[7],以及技术接受研究所关注的主题[8]。    (2)技术接受模型的元分析(Meta-analysis)。采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技术接受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合、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最后评价分析结果。King等以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以及管理学领域的88篇技术接受实证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9],通过分析文献中所采用模型的路径系数、模型中的调节效应及效果规模值(Effect Size),比较模型中不同变量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指出技术接受模型在不同使用情境下有很好的稳健性;此外,该研究还分析了被调查者群体的类型,受研究可近性影响,学者是被调查最多的群体。Schepers等分析了61项关于技术接受研究文献中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变量与个体因素、技术相关因素及权变因素三类调节变量对感知有用性和用户行为意愿的影响[10]。    (3)文献综述与述评。国内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外技术接受相关研究的概况,包括技术接受模型在国外不同领域的应用[11],以及不同的技术接受模型存在的不足[12]。    (4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