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1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1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着。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行星绕太阳运行,流星闪亮地划过夜空,扫帚星拖着壮观的尾巴,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宇宙自然之道。 《论语》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的某种规律,它像万有引力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它也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所以,在典籍里有不同的表述。; 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如果“道”作为最高方针,明智人士用一个策略来实现这个最高方针,这个策略就是“德”。德是实现道的途径,德使道得以实现。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 《论语》中多把“仁”用一些具体的做法表达出来。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对颜渊的回答中, 孔子道出了比较概括的作为原则的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达到仁的方法就是从身边自己能做的事做起。 何为不仁?如 “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背叛对自己有过支援的人,就会失去亲善;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是不仁德的)“乘人之约,非仁也。”(趁别人于危难之中而加害,是不仁德的。 “约”是困穷之意。)这些都是让别人难以生存的行为,所以,是不仁的。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 “忠”,形声字,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说文·心部》:“忠,敬也,尽心曰忠。”孔子认为,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忠”对统治者执政来说,就是尽心为民,使民获益。“忠”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中正”,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说只要尽了心不管所谋是好事还是坏事都算忠,只有所谋出于中正才算忠。 “恕”,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谓“如心”,所以恕就是体谅、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 行为上能自觉地符合道、德、仁,做到了利民安国爱人就是义。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义也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 “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拙(节制谦逊),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管子·五辅》) (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止敌寇。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实体。) 也就是可以从这七个方面让自己的行为做得合宜。; 仁作为原则还是难以遵照执行,为了更便于大家的行为符合仁, 达到义,就依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就是礼。 礼是什么?《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礼是为了能达到道德仁义,为了守国、行政、安民、断长续短达爱敬、使民得以生而制定的对人(主要是为政者)的行为的指导细则,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 “知”在《论语》中经常出现,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范畴,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孔子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仁、勇是三种任何时代都通达不变的品德。 孔子提出的“智”,不单纯是指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领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怎么样做行为才会符合“礼”,才能做到“仁义”。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 如何获得“智”?孔子认为,个别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而更多的人则要靠后天学习,即“学而知之”。学习是获得“智”的主要途径。《礼记·大学》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认为获得“知”(致知)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