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系统研究试论低碳城市.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低碳城市系统研究试论低碳城市 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依据中新生态城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概括出低碳城市的内涵及构成,并提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1 城市低碳发展研究 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夏堃堡(2008)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2008)等人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上述研究是将城市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看待。另有学者从城市构成的角度研究低碳城市。戴亦欣(2009)、刘志林(2009)等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李克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顺时、因地、简约”为技术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在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包括: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以及政策制度体系。 国内学者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同时,对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工作。戴亦欣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低碳城市软环境建设上,指出发展低碳城市应从建设相应治理模式和配套制度模式等方面开始。而更多的学者,是将软环境与硬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毕军(2009)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减排低碳化四个方面。倪外、曾刚(2010)指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从7个方面入手: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低碳管理等。沈露莹(2010)则从实践区和试点区的角度论述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1)。 上述文献,虽然从理论上探讨了低碳城市的内涵,城市低碳化路径、城市体系构成等问题,但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当属新鲜事物,在低碳城市的定义、度量方式以及建设标准上并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有些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建设低碳城市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理解和充分认识,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缺乏从有机系统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的内涵、构成等问题进行把握。 2 低碳城市试点项目的特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的生态城建设项目,也是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试点项目,是完全按照“可复制、可操作、可推行”模式建设的。它不仅填补了目前中国国家级生态城建设的空白,而且还将确立未来我国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参照标准,成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样本。 中新生态城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为我们分析低碳城市的内涵、特征及构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生态谷建设规划 生态城在总体规划上,积极构建“六体系”:构建健康安全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构建循环高效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宜居友好的人居环境体系、构建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开放公平的管理运营体系。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全面建设集现代服务业、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谷,并将其打造成为生态城的发展主轴。将生态城土地划分为四个综合片区,在中部片区结合生态谷建设生态城的城市主中心,在南北两个片区依托轻轨站点分别建设城市中心,形成“一轴三心四片”的布局结构。 2.2 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绿色社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根据发展定位,积极探索低碳园区的建设模式,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节能环保型产业集聚区,努力构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体系,为生态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借鉴新加坡“邻里单元”的理念,建设低碳社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居住用地内绿地率不低于40%,政策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0%。结合城市中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人口规模配建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保证居民在500m范围内获得各类日常服务。 把绿色建筑作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建设的细胞,高起点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标准,在高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