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腮腺山口病影像表现.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例腮腺山口病影像表现 孟病也被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管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结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皮肤下骨肿瘤。1937年,中国科学家金贤斋首次报道了这一情况,1945年,日本学者柴拉(小林)详细解释了这一点。此病至今全球报道约300余例,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本病发生于腮腺常被误诊为腮腺肿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影像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文献对其报道较少,对其影像表现尚无定论,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常常误诊为腮腺肿瘤,笔者总结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方法 1. 病例年龄、性别特点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腮腺区的木村病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35~62岁,中位年龄50岁。10例病人均以腮腺区发现无痛性肿物为主诉入院,大小不一,病程长短不一,本组病例病程最长的达15年,最短的仅1个月,5例病例伴有局部皮肤瘙痒,占总病例数50%,余病例均无明显的畏冷、发热,发红、疼痛,肿物呈缓慢进行性增大。实验室检查均发现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不同程度的增高,4例病例伴有白细胞数的增高。 2. mri和ct检查方法 2.1 fse成像波、fse,stir序列及swis结构 使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GE Signa Excite 1.5T HD Twinspeed),8通道神经血管线圈。扫描范围从颞叶到第一胸椎,扫描定位平面:冠状位与第三颈椎平行,轴位与第三颈椎垂直。MR平扫均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矢状位T1WI(TR400ms,TE10.2ms,层厚5mm,层间距1mm),轴位T1WI(TR560ms,TE12.8ms,层厚5mm,层间距1mm),轴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TR3400ms,TE30ms,层厚5mm,层间距1mm),冠状位STIR序列(TR4500ms,TE42ms,层厚5mm,层间距1mm),轴位DWI(TR6000ms,TE58ms,层厚4mm,层间距1mm,b值为0、800s/mm2)。MR增强以0.2mmol/kg、1.5ml/s的速度静脉注入Gd-DTPA后,行轴位T1WI(TR500ms,TE8.9ms,层厚5mm,层间距1mm)及冠状位T1WI(TR400ms,TE8.9ms,层厚层间距扫描 2.2 扫描时间 采用Toshiba Asteion multislice螺旋式CT扫描仪,扫描条件为120kV,230mA,扫描时间0.8s,层厚5mm连续,矩阵512×512,重建层厚3mm,2例均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60ml,速率2ml/s,注射对比剂后65s行增强扫描。在Sun Ultra AW4.0工作站,利用MPR软件中的重建批量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层厚1mm。 结果 1. 组织生长及并发症 病灶位于腮腺区,最大截面达8.3cm×2.5cm,最小为2.6cm×2.2cm。呈弥漫性生长,边缘模糊,与正常腮腺组织境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有6例病例均突破腮腺侵及皮下或伸入咬肌或咽旁间隙,部分侵及颞肌。10例病例颈部均见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病例可见淋巴结融合。 2. mr和ct显示 1. 混杂信号的增强 其影像学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总结本组病例特点为MR检查病灶均呈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图1,2),增强后强化明显且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坏死或钙化灶。CT检查病灶呈低密度(相对周围腮腺腺体),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图3)。病灶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其周围腮腺区、咽后及双颈见多个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均见明显强化,部分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 2.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比和血清免疫蛋白检查ige 木村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0%~70%)及绝对值增高和血清免疫蛋白检查IgE显著升高(800~3500μg/ml)。本组10例均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不同程度增高,其中有4例合并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且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均见降低。 3. 嗜酸性细胞结合高倍镜观察组 肉眼见单个或多个结节状、大小不等的肿块,质韧,有弹性。低倍镜下见增生的淋巴滤泡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肉芽肿,中心部可见嗜酸性脓肿,高倍镜下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混有肥大细胞及浆细胞,亦可见血管增生。病理上要与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嗜酸性肉芽肿、过敏反应性淋巴结炎、淋巴瘤鉴别。 4. 腺区、嗅后及双颈见多个淋巴结水肿 因木村病的病例数较少,因而大部分影像科医生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