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pptx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pptx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4 章 建筑抗震设计及抗震计算;0 引言-建筑抗震设计的内容;第 4 章 建筑抗震计算;4.1 抗震计算模型及基本要求;抗震概念设计: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通过合理的定性判断(符合专业基础知识和常识---谢礼立)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抗震概念设计的内涵: 1)场地选择 2)结构抗震体系(多道防线;强度、刚度与延性的匹配) 3)结构规则性 4)非结构构件抗震要求 5)结构材料及施工要求;地段类别;地段类别;地段类别;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很大。 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即“重灾区里有轻灾,轻灾区里有重灾”,因为局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 ;2021年2月5日;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1994年云南昭通地震,芦家湾某村坐落于山梁上,山梁长150m,顶部最宽15m,最窄5m,高60m,距震中18km。 突出端部的最大加速度为0.632g,鞍部为0.257g,大山根部为0.431g。;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 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 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显减小; 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合理的抗震体系是经济有效地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的基本前提;合理结构体系的特征(1-5为 结构层面,6为构件层面) (1)具有明确的力学计算模型和可靠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具有多道防线;设置多道防线原则: 1、不同的设防阶段应使结构周期有明显差别,避免长时间共振; 2、选择承受重力荷载较少的构件(支撑、填充墙)、轴压比较小 的墙、筒等作为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后竖向承载力); 3、最后一道防线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足够的变形能力。 4、设置最大可能数量的内、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建立分布屈服区 5、数量与抗震等级相关;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 防线1-梁;防线2-柱。;剪力墙结构-联系梁。 防线1-联系梁; 防线2-剪力墙。; 设置多道防线举例;(3)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性和耗能能力 ;(4)具有合理的破坏模式;(5)强度、刚度分布合理;(6)构件层面:结构构件及连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延性),避免脆性破坏;2.2.4 结构规则性;;;简单、对称、规则的建筑震害轻 平、立面布置基本原则: 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分布及变化均匀。竖向体型力求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并应符合一定的高宽比要求。 对称,减轻地震扭转效应。 规则,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振动易于协调一致,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结构平面,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一致,否则,扭转效应严重; 其二是沿高度方向,质量与刚度不宜有悬殊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结构刚度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在地震中会造成变形集中,从而加速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 结构上部刚度较小时,会形成 “鞭梢效应”,即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 ;扭转不规则;;;;;;;表1 6种建筑不规则;;结构规则性 (措施);;材料要求:较高强度、较好延性 (1)混凝土 C20,C30~C70,9度:C30~C60;施工基本原则:施工程序贯彻抗震设计意图 砌体结构:先砌墙后浇构造柱; 混凝土结构: 钢筋替代应按照等强度原则,并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混凝土墙、柱的水平施工缝,加强结合性能。 钢结构:钢板焊接时截面收缩率应符合规定。;4.3 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调整;4.3 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调整;计算结果要求;4.3 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调整;4.3 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调整;(5)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烈度;;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抗震设计;§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抗震设计;§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二阶段抗震设计;§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二阶段抗震设计;§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二阶段抗震设计;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的确定;§4.4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二阶段抗震设计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