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归园田居》学案 樊笼倦兮 归去来兮 (一)《归园田居》中“归”是题眼,诵读诗句,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二)《桃花源记》,桃花源里不过是一群人在那里劳作生活,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但它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这个社会,可以上溯老子的“小国寡民”,更重要的是带上了陶渊明自己心灵的色彩。外面的世界是丑的,恶的,混乱无道的,道德败坏的,而这里是美的,善的世界。在《归园田居》中,作者的“田园”就是很普通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三)作者写官场,用的是“尘网”、“羁”、“池”、“尘杂”、“樊笼”等否定的词,且用“误落”“久在”这样厌恶的词,描写自己断断续续十三年的官场生活。而写田园,则用的是“旧林”、“故渊”、“自然”这类充满怀旧依恋的词。更有“爱”“恋”“思”“返”这样强烈依恋情感的词。请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四)品味下列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揣摩动词的妙处。 1.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文学知识补充 是出仕,还是归隐? 是出仕,还是归隐?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两条路径,要么出仕光宗耀祖以达治国平天下,要么入隐安贫乐道以求人格独立自由。 孔子拒绝当隐士,虽然他也能理解隐士的乐趣,生活悠闲、从容、自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何尝不是他向往的自由自在的超脱生活?然而孔子又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明知背井离乡的流浪,宛如无家可归的“丧家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走于各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直到近七十岁,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创造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成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共同愿望。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为了逃避世间,苏轼想当神仙;但如果真的成了神仙,又害怕太清寒。“何似在人间”体现了苏轼的选择,他依然留恋人间的温暖,这就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即使很难,也要“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像苏轼,即使是到了黄州、惠州、儋州那么偏远的地方,但他的一生都未归隐,而且在他的生命中,用“超旷的襟抱”迎接一切困难。 柳宗元也有类似的表达。《小石潭记》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以其境过清”,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过清”。“过清”的小石谭只是一个暂时安顿自己、平息烦躁和郁闷的地方。柳宗元持儒家人世的立场,由于内心失意和烦阁,于是就有了追求清幽安静的动机。然而人到底还是要入世,红尘世界才是人应该立足的地方。这是柳宗元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辛弃疾,命世大才,济时远略。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在长久的官场中,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多次登高望远,写词抒怀,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在仕宦与归隐的得失之间,他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候?”一张用丝丝愁苦织就的大王,网住了一个痛苦的灵魂。不得已,最终退隐山居。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白居易,年少时期受家中长辈的熏陶,谙熟儒家典籍,在贞元十六年一举登第,开始自己长达 39 年的官宦生涯。本以为可以一展宏图,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越职言事,便被小人趁机诬陷,遂遭贬谪为江州司马。以此为分界线,被贬之前,诗人抱有强烈的儒家入世思想,志在兼济;以后,受释老思想的影响,诗人的兼济思想不断消退,以至于他最后彻底放弃了济世的希望,退居洛阳,以近十八年的中隐生活结束其一生。 以布衣终身,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或壮游四方的孟浩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后世称为“隐逸诗人之祖”。但纵观诗人生平行止与创作,我们会发现孟浩然也曾有过十分认真的求仕之心。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孟浩然认识了当朝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遂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一首,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援引的意思,“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并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热情。只是在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才真正把更多的目光投注自然山水,作了一位“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逍遥隐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美谈,他与世俗官场完全决裂。然而出身名门的陶渊明,在年少时期,也有远大志向,有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宏伟抱负。只是官场太黑暗,社会太动乱,与其被压抑的身心无处安放,不如放过自己,回归诗酒田园。做个隐士,至少自己可以活得舒展些。左手举杯,右手执笔,在山下菊前任性写下一篇篇潇洒诗文,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倔强的身影。 仕,太难;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