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演示文稿.pptVIP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演示文稿.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演示文稿 当前第1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优选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 当前第2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本草学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一是中药学著作数量多,明代超过了元代以前历代本草学著述的总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出现的中药学著作更多,但以普及性著作为主;二是内容丰富,侧重面广,不仅有综合性中药著作,也有不少专题性中药著作出现。在生药研究、药物分类、药性理论的发挥、食疗药物的收载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本草纲目》的成书,是中药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当前第3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1.《本草纲目》以前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发挥》、《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集要》、《本草蒙筌》。 《救荒本草》 《滇南本草》 当前第4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生平著作: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 。著有《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墓 当前第5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2)贡献: 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书影 当前第6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3.《本草纲目》以后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 当前第7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5.方剂学 (1)《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收入61739方,239幅图,保存了古代大量医学文献,其价值已超出方剂学范围。 《普济方》 当前第8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2)吴昆的《医方考》 四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每类前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 当前第9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3)汪昂的《医方集解》 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 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 当前第10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4)吴仪洛的《成方切用》 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医方集解》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 当前第11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第二节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温病学说的形成 萌芽 奠基 发展成熟 当前第12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2)主要温病学家及贡献 吴有性与《温疫论》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震泽人,生活于明代末期,约在1582~1652年间。著有《温疫论》。吴有性认为温疫不同于伤寒与一般的外感疾病,根据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出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疠之气所致。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温疫论》 当前第13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叶桂与《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约1666 -1745),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所著《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在诊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 当前第14页\共有20页\编于星期六\17点

文档评论(0)

风高云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