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小杰》的日译本与中译本的比较.docx

《十五小杰》的日译本与中译本的比较.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五小杰》的日译本与中译本的比较 在对原著的忠诚方面,梁启超和罗晓高将《15位小英雄》一书的翻译权翻译成了章回人的小说,增加、排除和改写是许多。这是清末翻译“英雄翻译”的典型例子。也许由于这样的原因, 这部翻译作品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研究者们认真考察的对象。但是, 《十五小豪杰》曾经在晚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2在近代翻译史和近代文学史的研究领域里都决不是可以漠然视之的。本文将对照原著分析译文, 并根据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杂志的出版状况探讨章回白话小说体作为一种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 “中译本”的出现和“叙述人” 《十五小豪杰》原名为《两年假期》, 是法国近代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写的一部冒险小说, 讲述了漂流到一荒岛上的15个少年在那里顽强地生活两年又重返故里的故事。孩子们在岛上所经历的种种冒险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十五小豪杰》是根据森田思轩的日译本《十五少年》转译的, 而这个日译本又是从英译本重译的, 因此几经重译的《十五小豪杰》与法文原著相去甚远。但限于本文所设定的题目, 在此只着重考察中译本和日译本的关系。 日译本的译者森田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翻译大家, 早年学过英语, 后来又游学于欧美各国, 英语根底颇深。他的翻译活动始于明治19年, 正值日本翻译界向“周密译法”转换的时期。日本明治初年的小说翻译大都粗糙不堪, 往往只有故事梗概的介绍, 文体一般采用汉文直译体。但是随着翻译作品数量的增加, 一些译者渐渐不能满足于故事梗概的介绍, 想极力传达原文的风格韵味, 于是采用了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的方法, 即所谓的“周密译法”。森田积极地实践这种“周密译法”, 且在翻译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体的要素, 将汉文直译体、欧文直译体、和文文体揉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清新的文体, 为日本近代翻译小说质量的提高和文言一致文体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五少年》是森田于明治29年翻译的作品, 在文体上相当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新文体的特色。3 梁启超采用“白话”翻译《十五小豪杰》, 除了与他作为启蒙家历来认为文言不利于启下的语言观有关外, 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日译本这种文言一致新文体的启发。但是, 中国的“白话”是伴随话本、章回小说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与日本明治时期形成的文言一致新文体有着本质的不同。试比较日译本和中译本的开头部分, 先看日译本。4 1860年3月9日夜, 满天黑云低低地垂压在海面上, 四周一片漆黑, 难辨咫尺之外。这时一只尚未扯起风帆的小船掠过巨浪, 向着东方飞快地驶去。闪电不时划破天空照亮了小船的身影。5(第一回) 梁启超的中译本如下。 调寄摸鱼儿 莽重洋惊涛横雨, 一叶破帆漂渡。入死出生人十五, 都是髫龄乳稚。逢生处, 更坠向天涯岛无归路, 停辛伫苦。但抖擞精神, 斩除荆棘, 客我两年住。 英雄业, 岂有天公能妒。殖民俨辟新土, 赫赫国旗辉南极, 好个共和制度。天不负, 看马角乌头奏凯同归去。我非妄语。劝年少同胞听鸡起舞, 休把此生误。 看官, 你道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典故呢?话说距今四十二年前, 正是西历一千八百六十年三月初九日。那晚上满天黑云, 低飞压海, 蒙蒙暗暗, 咫尺不见。忽有一艘小船, 好像飞一般, 奔向东南去。 (第一回) 两相对照一目了然的是中译本增加了许多内容。这些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和章回白话小说固有的体制有关。比如, 白话小说一般在故事开始之前有一段故事或相关的诗词作为进入故事的入话。梁启超在这里所加的词显然是为了满足白话小说体制上的这一要求。此外, 为了在整体形式上更加符合白话小说的体制, 在每一回里都编撰了对仗工正的诗句作为回目, 在结尾处则附上概括该回内容的诗句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等等。也就是说梁启超选择用“白话”翻译, 即意味着他不得不选择那一套使“白话”作为小说的叙述语言能得以实现的白话小说的旧体制。 在森田的译文里, 叙述人和读者是隐蔽的, 但是中译本用“看官, 你道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典故呢?”将隐蔽的读者显在化, 同时也将叙述人自己凸现化了, 从而改变了整部小说的叙述方式。在第一回至第三回里, 凡涉及叙述故事背景或交代事情原由之处均用“看官”一语插入后再作介绍, 把原文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改成由假想的“说书人”对假想的“听众”直接讲解的第二人称叙述。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凸现化了的叙述人不仅是原作作者凡尔纳的化身, 还融进了译者梁启超的身影。这一点在紧接着的“话说距今四十二年前”一句里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西历的“1860年”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时间概念, 因此梁启超加上“距今四十二年前”显然是为了便于读者准确地把握这一时间概念, 但是从叙述的角度上看这样做显得十分古怪。因为译者本来应该是在贴近作者的视角上进行翻译, 而“1860年”之所以“距今四十二年前”则显然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