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挑臂箱梁涡振气动措施抑振效果试验研究.docx

带挑臂箱梁涡振气动措施抑振效果试验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带挑臂箱梁涡振气动措施抑振效果试验研究 元音振是在低速风速下发生的一种有限的振幅振动,只发生在特定的风速范围内。轴振源不是像振动一样破坏桥的毁灭性,而是频率很高。频繁持续的轴振器会导致桥组件的疲劳和损坏,行人和驾驶的舒适度不舒服。因此,桥的振动控制已成为研究桥梁抗风的主题。动态振动控制措施通常分为抗衰减措施和气阻力措施,其中动态措施主要用于增加导波板、干扰流补偿板、气虚板和风嘴。宋金忠在中国东部一座倾斜的黄河桥上设计了干扰板,提高了桥的涡振性能。主桥的主梁采用两个分开的矩形钢箱,通过整个桥面板。ala杨树和gllagov研究了挡板对丹麦大带东桥、香港昂洲桥和中国西交门桥的涡振控制效果。这三座桥的动力梁是线性的扁平钢箱。很少有文献相关带臂箱梁的强制破碎措施来控制悬挂梁的东西。 由于涡振理论不十分完善,数值模拟方法也不太成熟,风洞试验仍然是目前桥梁涡振最适合的研究手段.本文以一座独塔单索面叠合箱梁斜拉桥为背景,进行了带挑臂箱梁涡振控制气动措施试验研究,包括移动检修轨道、增设不同形式的导流板和扰流板等,可以为同类桥梁涡振控制提供技术先导和理论支持. 1 桥面以上塔高 图1为某独塔单索面叠合箱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138 m+138 m=276 m;主塔为独柱形塔,带有横撑和风缆,总高约120 m,其中桥面以上塔高约为98 m;主梁为叠合箱梁,全宽40 m,中心梁高4 m,断面形状为梯形,带翼缘板,其中桥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下部梯形箱体为钢箱,梁底安装检修轨道,如图2所示.全桥结构动力分析采用离散结构的有限元方法,主梁、桥塔和桥墩结构离散为空间梁单元,斜拉索采用空间杆单元模拟.桥位所在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且桥位濒临海域,易受寒流大风影响. 2 主梁节段模型 2.1 主梁涡流振节段模型的建立 主梁涡振节段模型的几何缩尺比为λL=1∶50,根据涡振节段模型设计相似性要求,可以确定涡振节段模型的相似比,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出实桥主要参数与节段模型主要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表1). 主梁涡振节段模型由铝合金框架与轻质木板覆面组成,桥面栏杆、检修轨道、导流板和扰流板等均选用ABS材料或有机玻璃用电脑雕刻机雕刻而成,外形精确模拟实桥.模型断面主要尺寸如图3(a)所示,该图所示的断面1是原始断面,无任何涡振控制气动措施. 2.2 种扰流板的布置 导流板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涡振控制气动措施,其基本原理是使气流经过导流板的压缩后速度得到提高,当冲出导流板时这股高速射出的气流将打碎结构表面形成的旋涡,从而抑制涡振的形成.本文节段模型设置了两种导流板,即窄导流板和宽导流板.窄导流板的斜板和水平板宽度均为20 mm,夹角122°(见图4(a)),斜板与箱梁腹板的距离和水平板与箱梁底板的距离均为5mm,为了避免检修轨道对导流板冲出气流的阻挡,将检修轨道向箱梁中心线移动了8.6 mm,形成了断面2(见图3(b)),进而将检修轨道去掉,形成了断面3(见图3(c)).与窄导流板相比,宽导流板的水平板加宽了10 mm,夹角增大了20°(见图4(b)),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气流被压缩,而且被压缩后气流的冲射距离更远一些,水平板与箱梁底板距离仍为5 mm,宽导流板的布置见图3(d)所示的断面4. 扰流板是在安装在栏杆上有一定水平仰角的具有扰乱气流、破坏旋涡运动作用的气动措施.本文设置了两种扰流板,即窄扰流板和宽扰流板,水平仰角均为14°,宽度分别为31.3 mm和41.3mm,如图4(c)和(d)所示,其布置分别见图3(e)所示的断面5和图3(f)所示的断面6. 3 单次试验 1∶50主梁节段模型涡振风洞试验是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TJ-1边界层风洞中进行的,该风洞试验段高1.8 m,宽1.8 m,长12 m,可调风速1~30 m/s.节段模型由设在风洞外部支架上的上下各4根弹簧组成的悬挂系统悬吊于风洞内部,整个系统的竖弯和扭转阻尼比分别为0.28%和0.24%,在此阻尼比条件下涡振能够在各工况广泛出现,并且振幅不会过大以至于对模型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图5(a)为洞外弹簧悬挂系统,图5(b)洞内节段模型. 试验中采用CA-YD-103型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模型振动,用到的测量仪器还包括YE5866电荷放大器及NI采样系统,数据采样频率为200 Hz.采集的加速度经过两次积分转换为位移,积分初值的影响用高通滤波消除. 首先进行了断面1的涡振风洞试验,攻角包括-3°、0°和+3°,均出现了竖弯涡振和扭转涡振现象,振幅在+3°攻角时最大.为了尝试出一种有效的涡振控制措施,针对+3°攻角依次进行了断面2~6的涡振风洞试验,发现断面6的涡振振幅最小.为了和断面1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对比,最后进行了断面6的-3°和0°攻角的涡振风洞试验.所有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