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十七年》补遗.docx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左传襄公十七年》补遗 “建”是指斗柄所指的晨位,如周正子、夏正子和尹子。“月建”是春秋人的创造。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行用的历法不统一。各种不统一的历法月序代之以统一的月建代序,这自然是一大进步,有利于人民的交流,有利于史事的记载。若历法出现失误,当然也可以用它来进行纠正,但下面被许多著作者引以为认证之一例,的确值得商榷。《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写道:“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前一句纠正了春秋经的一处失误,应予肯定,后一句却存在疑义。 日食记载在计时标尺上是相当可靠的参照点,尤其是它可用现代推算方法准确逆推。春秋历谱的复原再现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按儒略日(JD)排序并注记公历日期,从隐公三年二月己巳(BC720年2月22日,JD=1458496)起,逐日排出春秋鲁国历表。《春秋》有37次日食记载,现将襄公年间发生的序号为18~26的九次日食及有关记载项目列出,如下表所示。 表中的昭公十五年确实是失闰了,其岁首为BC528年11月22日,冬至当在二月。接下去昭公传二十年,有一次日南至的记载,《左传》记为己丑日南至,现推算为辛卯,有二日的误差。这一年是失闰的,可是恰好和《左传》的记载相符。由21日日食推知,襄公二十一年的岁首为BC553年12月28日,而该年之冬至现推算为BC553年12月26日22时50±30分。按现今的标准也算是“失闰”。此处“失闰”其实应为超闰。当应闰月而未闰者,谓之失闰;不当闰月而提前闰了月的,谓之超闰。这里已把冬至提前到了十二月,应为超闰。而按当时之标准,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可以认为没有什么置闰不当,仍属正常。由此看出,研究古代历法注记了公历日期,时令节气乃可一目了然。 襄公二十七年的冬至约在正月初七日(BC547年12月27日)。26日日食发生在BC546年10月13日,按当时周制历法是十一月初一日(按现今农历为九月初一日)。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既不存在失闰,更不存在再失闰的问题。若认可此“再失闰”之说成立,则襄公二十八年的岁首当为BC545年2月8日(JD=1522400,即26日日食后之第四个朔日),襄公二十八年至昭公十五年的18年中间,就只有四次闰月了(昭公十五年的岁首为BC528年11月22日,JD=1528897,1528897-1522400=6497天。6497/29.53059≈220个月,即18×12+4=220,故此18年中仅可有四次闰月)。有学者在其《春秋朔闰表》(见《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版,P291)中,为了合于“再失闰”,在此处又加了两个闰月,致使以后几年的节令全乱了套。由此推证,说这一年“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纯属子虚乌有。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