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专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总起历史课程内容。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其一是中华文明之起源。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有众多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其二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本课一共分为三大子目,以历史发展顺序展现,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以及“商和西周”。第一个子目主要讲述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国古人类分布特点,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掌握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第二个子目体现了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变化,禹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二里头文化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第三子目则进入到有甲骨文证实的商与西周,重点关注西周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个子目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已知: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石器时代、夏、商、西周的基础史实,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第4、5课中介绍了石器时代的基本情况,夏商周的历史更替与政治特征等。同时,通过初中阶段学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未知: 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基本具备了基础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能够对原始史料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但仅仅停留在基本了解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事件本身,对于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内涵还需要教师进行更深一步拓展。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浅显,未建立起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等知识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也未理解历史研究中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作用。因此,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完善知识体系,对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逐步走向早期国家产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能知: 借助问题、地理形势图和各类史料创设的历史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阅读能力,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想知: 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基本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有继续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何方?”这一人生三问吸引学生不断思考,学生对此也较为关注。 教学目标 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指出人类最早制造使用的工具是石器,知道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分布特点,并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借助不同时期文化遗址对比,能够理解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在掌握史实和阅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能够推导人类文明产生过程。(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知道夏商西周的基本史实,理解文献与考古之间的互证作用,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树立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难点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问答法、讨论法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人类进化之路》图,提问学生从中得出的信息。 “人和动物最大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马克思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人类最早制造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认真观察图片,从中思考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并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阅读课本,回答问题: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通过《人类进化之路》图,展示人的进化过程,引出本课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教师展示两幅石器图片,提问它们分别来自哪一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都属于原始社会,也称为石器时代。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进一步认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内容。 教师展示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提出思考问题: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活动设计】:教师展示五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代表器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相关描述,进行链接对应。 教师讲解姜寨聚落和陶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