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影像评估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进展.docx

cbc影像评估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进展.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bc影像评估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进展 在种植手术的早期阶段,这种骨移植仅适用于移植高度为10mm、宽度为5mm的病例。7mm的咬合间隙是通常种植牙齿所需的间隙。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多种植骨技术的应用, 种植适应症在不断扩大, 使各类缺牙患者几乎都能得到种植修复。因为上颌后牙区邻近上颌窦, 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病例中, 为了确保种植的成功, 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 如短种植体、牵引成骨、On-lay植骨, 上颌窦抬升术等。在临床中常涉及上颌窦的术式主要还是上颌窦抬升术。 根据Bornstein MM等学者对1817颗种植体进行统计分析, 在修复上颌后牙的所有种植体中, 需要进行GBR技术和上颌窦提升的种植体数达5 1.7%。 对上颌窦影像的观察最早主要是基于华氏位片, 曲面体层摄影及口内平片。但是因为口腔颅颌面区复杂的解剖结构, 及上颌窦紧邻上颌磨牙区导致的影像重叠, 使得在常规平片中要清晰辨认重要的解剖特征显得比较困难;因此临床医师在评估上颌窦病变时通常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然而传统的螺旋CT扫描使病人承受较多的放射剂量。锥形束CT (CBCT) 最早见于1980年, 但直到1998年才在颅颌面使用。CBCT相比于传统的螺旋CT有许多的优点, 其中就包括更少的放射暴露及更清晰的颌骨影像质量。 随着CBCT在口腔临床使用中的逐步推广, 临床医生多根据CBCT的清晰的影像资料来观察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以便指导上颌窦区的手术实施。本文主要是针对CBCT影像用于评估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 (如上牙槽后动脉、中隔、上颌窦黏膜) 做一综述。 1 下颌窦的组织形态 上颌窦呈锥体形, 底为鼻腔外侧壁, 其尖伸向上颌骨颧突。成人窦腔体积12~15cm3, 宽25~35mm, 高36~45mm, 长38~45mm。上颌窦内有各种高低不平的中隔, 隆起, 其上附有薄的上颌窦黏膜。上颌窦的黏膜很薄, 正常的黏膜厚度为0.3~0.8 mm, 窦底处最厚, 外侧壁较内侧壁厚。窦内黏膜衬有纤毛柱状呼吸上皮, 与鼻腔内黏膜相连续。 上颌窦的血供主要来源于上颌动脉的分支在上颌骨壁的动脉网。而上牙槽后动脉与眶下动脉的交通支为上颌窦前外侧壁及其黏膜提供血供。 2 采用异形几何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CB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锥形束CT) 又称为CBVT (Cone-beam Volumetric tomography, 锥形束容积体层成像技术) , 是一种获得以二维探测器为中心的锥形光束的图像技术。探测器围绕目标作360°旋转后获得二维图像, 再通过锥形束运算法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CBCT相较于螺旋CT, 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复杂结构的扫描。虽然在软组织分辨上仍有一定限制, 但它的各向同性的体素特性, 使其能提供亚毫米分辨率的高质量诊断影像, 明显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精确度。CBCT扫描速度快, 辐射剂量低, 与传统的多层CT相比, 放射量减少了98%, CBCT同时还能提供多平面的重建影像。近年来CBCT在临床得到大力的推广, 主要得益于其对颅颌面良好的成像效果。许多学者也对CBCT在颅颌面的运用, 与常规的平片、多层CT、甚至MRI做了一些对比研究。 2.1 上牙槽后动脉的血管解剖及与骨的关系 根据Solar等研究显示在上颌窦外侧壁通常有上牙槽后动脉 (PSAA) 与眶下动脉 (IOA) 的交通支出现。它们除了供应骨板的粘骨膜外, 同时也为上颌窦黏膜提供血供。因为在上颌窦外侧骨板切除时存在动脉损伤出血的可能。 Traxler通过尸体解剖发现在所有的研究对象的切片中都发现了骨内由上牙槽后动脉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支的存在, 通过这两支动脉为上颌窦外侧骨板以及部分牙槽嵴提供双重血液供应。Traxler等报道在上颌窦抬升术中行上颌窦外侧骨壁开窗术, 在剥离上颌窦粘时都有可能损伤在骨壁或粘骨膜附近的上牙槽后动脉.Ella等也认为在上颌窦抬升术中应该考虑到上牙槽后动脉, 因为其存在潜在术中出血的可能。Rosano等的近期的尸体解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观点。有学者研究报道, 因上牙槽后动脉的血管解剖特点, 导致骨内动脉损伤出血在上颌窦外侧骨板正常位置开窗术中发生率达20%。因此在行上颌窦抬升术中的骨切除术时, 有学者建议使用超声骨刀能较好的保护血管的完整性, 从而避免术中损伤血管导致的出血。 Güliz等的通过CBCT影像研究发现64.5%的影像中能观察到上颌后动脉, 其中大部分位于骨内 (68.2%) , 比以前Elian et al (52.9%) 和Marding et al (55%) 等使用多层CT研究所发表的文献稍高。26%位于上颌窦黏膜下, 仅有5.7%位于上颌窦外侧骨板的外侧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