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一篇 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渐渐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照旧,惋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解释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锐利有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报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许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河水缓缓流淌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创作背景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窥伺已久;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胁京城。内忧外患,交并而至。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沉着为国牺牲,激情难已,感慨系之,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鉴赏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低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迫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呈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锐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剧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日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明显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可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月,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伤,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伤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呻吟,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怀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进展的必定,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勇敢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特别值得后来者珍视。 渡易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二篇 原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

文档评论(0)

131****14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