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儒家比德观的形成与发展.docx

先秦时期儒家比德观的形成与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时期儒家比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 风教中的“景观设计” “比德”思想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德”概念出于《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儒家“比德”之例起于孔子,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荀亦有“比德”之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 早期儒家“比德”之习又为后儒自觉继承: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山川颂》 水陆草木之花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比德”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已成持久传统(1)。立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我们当怎样理解这一传统呢? 二、 是“比德”之习 儒家“比德”观何以可能?让我们了解一下比孔夫子更早的《诗经》时代,了解一下时人日常生活语言中的天人关系。 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卷5《小雅·采芑》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卷5《小雅·斯干》如彼飞虫,时亦弋获。卷4《大雅·桑柔》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卷5《小雅·斯干》 《诗经》显示,至迟在春秋晚期,自然事物已广泛进入人类视野,天文与地理、动物与植物均成为时人以物喻人之具。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卷3《齐风·敞笱》此言建筑之形状。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卷5《鲁颂·閟宫》此言人群之数量。 “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卷5《小雅·采芑》此言军队之气势。 “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卷5《鲁颂·閟宫》此言政权之牢固程度。 此即后来《诗大序》中所说的“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二者同属于类比思维,都是以自然事物指喻人类社会事象,是先民早期自我描述的普遍方式。具体地,“比”乃天人类比之显者,“兴”乃无意识层面的天人类比之习。概而言之,时人之“比兴”主要地应用于哪些领域呢? 曰“比德”: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卷8《鲁颂·閟宫》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卷7《大雅·崧高》 此乃孔子前“比德”之例,说明“比德”并非儒家发明。 曰“状美”: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卷3《魏风·汾沮洳》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卷2《卫风·硕人》 这是以动植物状人之美。以自然审美经验表达对人类自身的美感,甚至有些自然对象,如石中之“玉”、树木之“华”,已成为时人心目中美之极致、美之标准,故而普遍地愿意以如花似玉来奉承佳人。 曰“兴情”: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卷3《曹风·蜉蝣》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卷4《小雅·杕杜》 这是以自然事象引发人类内在情感,成为此后“借景抒情”诗歌传统之源。 曰“悟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上善若水,水善处万物而不争。第8章 这是思想家以自然事象表达自己对天地运行法则、生命真谛的理解,从感性、直观的自然事象获得抽象、玄远的哲学智慧,这是先秦中华现实天人关系的又一种形式。“比德”在先秦并非孤立现象,其广泛的民间心理文化背景、思维基础乃是“比兴”之习,它同时在“以物比德”、“以物状美”、“以物兴情”、“以物悟道”几个领域展开,而又总归为“究天人之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在民间盛行的广泛的以物喻人的“比兴”之习,儒家“比德”观方显得有血有肉,事不孤起。 先秦时代,大量“鸟兽草木之名”进入时人日常语汇,形成“比兴”之习。自然对象、现象成为社会民众自我言说最便当的语言材料;成为人们描述自我、表达自我、相互理解不可或缺的参照;成为人类经验、知识、情感与智慧的重要源泉。自然界已全面融入人类现实生活各领域,这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说明时人在天人之际已然建立起普遍、稳定、深刻、细致的精神性联系。 三、 “皇天无亲,吾德是辅”—“比德”作为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