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悬而未决的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悬而未决的问题 海因里希韦林在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的前言中谈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时,画家德维格利希特和三个朋友一起画了风景。这四个画家决定画得很自然。然而,他们画的主题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再现他们面前的风景,但这四幅画中的两位画家没有区别。就像这四个画家的完全不同。因而论述者得出了结论: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视觉, 人们对形和色的领悟总是因气质而异。显然, 作者是从艺术风格学角度来叙述这个事例, 其实, 在艺术鉴赏与艺术阐释的范畴, 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 审美客体是客观的, 而审美主体在艺术欣赏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艺术鉴赏中, 美的欣赏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在这一特殊的反映方式中, 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乃是在调动本身主体性因素, 根据艺术家本人所提供的文本和形式符号对意象进行了再创造。客观上来说, 每个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理解, 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 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在艺术的形式符号的暗示下, 在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下, 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 通过重建而生成一种新的艺术意象。艺术作品本身只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框架, 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 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欣赏, 一面将它具体化时, 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才渐次显示出来。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时, 是一种对作品所提供的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 参与广义的创作的动态过程, 这在米·杜夫海纳的理论中也有详细的阐述。 20世纪以来的解释学艺术理论试图以艺术接受为出发点来读解艺术, 阐释艺术作品。在这一理论中, 他们提出“读者中心主义”的口号, 力图解构甚至消解艺术作品、艺术家在艺术中的意义, 而强调艺术接受对艺术的意义。这一观念不但主张艺术接受者对艺术意义的占有,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对接受者自己的创造和激发, 这样, 传统艺术的永恒、普遍的中心意义消解了, 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或表现情感的东西, 它没有普遍的标准、永恒的意义, 一切都在解释和对话中不断地展现, 不断地开启着新的世界。这样, 艺术作品的范围大大扩展, 无边界化了, 艺术家的创造不再对作品具有决定意义, 甚至作者彻底地从接受视野中消失了。 就艺术鉴赏与艺术阐释的关系来说, 阿瑟·丹托认为:“在阐释有结果之前, 欣赏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句话正点明了艺术鉴赏和艺术阐释的关系:艺术阐释决定艺术鉴赏。艺术阐释对艺术作品具有本体论意义, 因为在阐释之前, 艺术作品的身份是不确定的, 正是阐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身份。艺术阐释随艺术身份的鉴定转移, 从某种角度说, 艺术阐释的功能便是将艺术品强加于物质对象 (实物) 之上。并且, 它与艺术作品一起在美学意识中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说, 艺术阐释提供了现代艺术史中理解艺术史发展的方法, 艺术阐释的风格构成了当今艺术史的写作风格, 艺术史的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阐释风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以艺术接受为中心的接受美学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和误区, 尤其是存在着忽视艺术创作主体和忽视作品客观标准的倾向。因而, 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寻求正确认识艺术鉴赏中, 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 (鉴赏者) 之间的关系, 在构建当代的艺术鉴赏理论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一、 艺术欣赏活动中的美学因素 艺术欣赏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最普及的艺术接受方式, 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一个人可以不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等专业性的艺术工作, 但他不可能不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艺术欣赏活动。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观看画展等等。艺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最具大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和特征。那么, 它和我们所说的艺术鉴赏的涵义是不是一致, 艺术鉴赏和艺术阐释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张道一先生主编的教育部“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美术鉴赏》第二版中, 特意在绪论中专辟一节阐述了“欣赏”与“鉴赏”的概念, 虽然是在讨论的美术鉴赏问题, 但实际上放在大艺术的范畴上也是通用的。文中认为, 欣赏和鉴赏只是艺术接受者领会的两个不同的层次, 这两个层次, 有高低之分, 但又相互联系。欣赏与鉴赏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般而论, 鉴赏是在欣赏基础上的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增加了识别、辨别的能力, 不但对作品进行一般的欣赏, 还要有能力对作品作出审美判断。这就要求鉴赏者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知识, 不仅要有艺术和美学的见解, 还要熟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人文习俗和相关的历史和科技知识。 艺术鉴赏包括了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审美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