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且悟且进.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艺术 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文/碧潭洗砚 生的路有千万条,却没有一 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 这一点可以从传习录中得到印证, 人条回头路,因而我们的前行 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 譬如在答欧阳崇一节中这样说到:良知 就是且行且思、且悟且进的 人 , 亦 皆 可 谓 之 “ 生 知 安 行 ” 矣 。 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过程,正如,阳明先生所提倡的“知 “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行”观。所谓知行合一本身也有着三 所以,在谈“知行合一”功夫之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 个次第,这便是源于《中庸》的“困 时,不可不参详《中庸》中的三个知 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 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行层面的深邃内涵,这将为我们在践 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 《中庸》有云:“或生而知之,或 行知行合一过程中的反复砥砺起到积 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 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 极的指导作用,让我们从迷茫、彷徨 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 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 与不知所措中逐渐达到知行合一最终 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糊涂者,正是欠 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琢玉成器。 此一问。 也就是说,不同段位的“知”匹 那 么 , 如 何 做 到 知 行 合 一 呢 ? 其实,高深的教义只要做“自适 配不同等级的“行”只是不同呈现形 那就是——格物致知。所谓欲诚其意 应”式的解读与吸收,即便修行的人有 式而已,譬如,上等生而知之者,自 者,必先致其有是非之心的良知,这 着怎样的资质其最终都是会回归“良 可安而行之;其次学而知之者,自可 样一来,诚意与致知便生出了联系。 知”上来。而“致良知”本身就不是静 利而行之;最差的困而知之者,只能 坐,也不是静思,而是需要在事上修 勉强而行之。 练,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换句话说, 人 自 身 的 成 长 可 谓 “ 条 条 道 路 实践就是知行合一的要旨所在,也是贯 通罗马”,只要悟而知之,生知、学 穿王阳明心学的灵魂所系。 知、困知皆可。 因此,人生的成长就是“实践-认 而人的自我实现往往是结果重于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循环的过 过程,只要终有所成,安行、利行、 不同段位的“知”匹 程。“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完美体 勉行亦皆可。 现,就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配不同等级的“行” 自古以来,能达到“生知安行” 可 以 说 , “ 行 随 心 发 , 心 随 行 的人如凤毛麟角一般,儒门的颜回、禅 只是不同呈现形式而 动”就是达至“知行合一”的法门。 宗六祖慧能堪称代表人物;而能做到 已,譬如,上等生而 人 生 的 路 , 边 走 边 看 是 一 种 舒 “学知利行”的则多到不胜枚举。但经

文档评论(0)

135****08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