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之是宾语前置句新解
宾语先于古汉语,指在特定语境中,在古汉语中的外来词的后半部分,这是古汉语客观语言的事实。最早全面系统揭示出这一语序规律的学者是清末著名语言学家马建忠, 他在《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 中首次提及。笔者在本文, 将侧重对学界研究和探讨“之”“是”宾语前置仍存有分歧和争议的两个问题, 即“之”“是”宾语前置句的主要语法标志及“之、是”是否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进行再探究, 以就教于大方。
一、 弗辞、有疑辞者
《文通》阐释“之”“是”宾语前置句为:“止词先乎动字者, 倒文也。动字如有弗辞或有疑辞者, 率参‘之’字, 辞气确切者, 或参‘是’字。”(P401)关于这一语法现象, 可用如下结构式表达:
SN1·起词→ON2·止词→“之 (是) ”→V谓·动字
(S—主语 O—宾语 V—谓语)
其结构式传达出如下信息。
1. 属符号
表示该词序位置上词语的性质。由拉丁字母标记, 即:N (起词或止词) 、V (动字) 。
2. 单词的顺序的符号
同一类词性的词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以上, 就可使用下标形式对同类词进行编排, 保留源句式中的词序符号。即: N1起词、N2止词。
3. 用汉字标记构建
表示当前词序位置上词语的语法意义以下标形式用汉字标记在词类符号的右侧与词序符号之间用分隔号“·”隔开。即:SN1·起词、ON2·止词。
4. 延续符号
用右向箭头符号“→”表示, 主要用于不同词语之间。
5. “之”、“是”
当需要表示特定的某个虚词的时候, 将所需要的虚词直接写入结构式中, 同时加上引号, 表示其与词类符号区别。即:“之”、“是”。
由上观之, “之”“是”宾语前置句的结构式既反映了句式构成成分和词序的关系, 也反映了动词与前后名词 (施事名词与受事名词) 的语义关系。
二、 关于“”和“是”的两个问题
(一) 止词的作用机制
《文通》阐释“弗辞”、“疑辞”或“辞气确切”为判定“之”“是”宾语前置的主要语法标志。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及查阅前辈学者研究心得, 认为这一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且看如下两例句:
(1) 禹之治水,水~~水~~之导也。 (《孟子·告子》)
(2) 皇天无亲, 惟德~~德~~是辅。 (《书·蔡仲之命》)
句 (1) 结构式为:SN1·禹之治水→ON2·水→“之”→V谓·导, 其起词“禹之治水”发生“导”的动作目的是使止词“水”的位置发生变化, 进而达到强调止词的作用。
句 (2) 结构式为:SN1·皇天→ON2·德→“是”→V谓·辅, 其起词“皇天” 发生“辅”的动作目的是使止词“德”的位置发生变化, 进而达到强调止词的作用。
1.汉语本是“SVO”型语言, 当宾语 (止词) 置于谓动词 (外动字) 之后, 这种类型的句子属于正常语序 (又称为“常式句”) , 此时主语多为施事, 宾语多是受事, 这种主谓宾、施受动本应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但古汉语宾语前置句的语序却打破了此类线性排列。
句法上, (1) 、 (2) 句的结构式尽管仍把起词 (SN1) 置于止词前 (ON2·止词) , 但动字 (V) 已后移于止词上, 导致在线性序列上的止词由原来应置于动字后的常式位置发生前移, 而止词原有位置就由相应的标记“之”和“是”字补救, 进而在线性序列上出现S→O→“之 (是) ”→V结构式, 它是显性语法形式的词序变化与隐性语法形式的分布、组合、变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义上, (1) 、 (2) 句结构式表明, 线性序列中语义的施事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 而受事性逐却渐加强。因止词 (水、德) 离动字 (导、辅) 的距离比起词 (禹之治水、皇天) 离动字的距离近, 故止词与动字关系就十分密切, 因核心动字的影响, 止词在句子中具备了强调的作用, 主要强调止词 (水、德) 在动字 (导、辅) 影响下所产生的效果。
语用上, (1) 、 (2) 句结构式的起词 (禹之治水、皇天) 多为有定的人或物, 止词 (水、德) 多为无定的物或事;起词与止词相较, 起词更容易被人识别关注。在SOV线性序列上, 起词 (禹之治水、皇天) 置于止词前 (水、德) , 动字 (导、辅) 虽直接作用于止词, 但止词却未置于动字后受其支配, 而是离开了原来的正常位置前移, 为了使原有结构不至于崩溃, 于是在止词与动字之间插入了使句子结构平衡的标记, (1) 、 (2) 句的标记就是“之”或“是”二字;这一结构式在古汉语宾前置句中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之、是”二字应为介入止词与动字之间改变动宾常序的关键词, 能起到把止词提到动字前加强语气的作用;若当止词变为动宾常序时, “之”或“是”就不存在。故“之”“是”宾语前置句中, “之、是”二字才是确立宾语前置的主要语法标志, 并非是“弗辞”、“疑辞”或“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