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的隐喻性考察.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异形》的隐喻性考察 隐喻的存在背景 十多年前的电影《超自然》一文,我们注意到,外部的天空生物往往是恶形和恶力的代表。在它突然取代了人类的空虚形象,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后,它最终取代了人的思想,从隐喻中改变了自己的模式。然后挣破人体的牢笼, 成为自己。开始阶段, “异形”不过是人的面具化, 就是说, “异形”作为人类“性本恶”的隐喻, 逐渐发展到《续集》中“异形”成为主体, 而正常的人类心智反而成为了它的隐喻了。记得在1970年代初期, 一夜之间, 我突然发现一直没有腰身的阿姨们穿着制式统一的“江青裙”, 色泽上的微小差异被蛇腰放大, 衬映着几丝春色的参差。这本是对“蓝蚂蚁”制服的“异形”, 但表达的还是制服的修辞方式, 比起现在马屁精设计出来的“中华和谐服”, “江青裙”反而要高明一点, 毕竟是那个单色时代的美学隐喻, 但前者却是后极权时代急功近利的比喻。 勇士奋力击缶。自先秦以来, 击缶之歌就是丧礼之乐, 主要用于悲伤的葬礼, 而不能出现于喜庆场合, 除非设计者有更深远的用意———蓄意把它变成一种政治诅咒。朱大可对权威主义之缶的叩问用力过猛, 打破了瓦器之缶, 但2008个勇士击打出来的瓦釜雷鸣, 隐喻了“东风吹, 战鼓擂”的壮怀激烈和昂扬斗志。这2008个勇士的服装, 是中山服的长袍化, 既在道袍里鼓吹起了猎猎汉风, 也暗含了男权对裙裾摇曳的美学期许, 又在制服的坚硬领口得到了纪律的约束, 不至于自由主义的泛滥, 并构成对革命身体的颠覆。 以上现象, 不过是我顺手拈来的现实隐喻。毫无疑问, 隐喻既是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 也是共时性和历时性、中断性与连续性、单向性和重复性的双重结构以及多重递进模式。隐喻是在三个层面获得生衍的———作为修辞的隐喻 (修辞手法) 、汉语固有的“隐—喻”范畴 (比兴、意境等古典诗学概念) 和隐喻性 (包括了诗学、语言学、修辞学、意识形态学等等) , 考察部分非非诗人近年的隐喻写作与写作隐喻, 我将更多地使用第一义和第三义, 但有时会混同使用。在这个意义上, 个别诗人“拒绝隐喻”的美学自况, 如果可以立论的话, 即便是在狭义修辞方面也是难以立足的, 更何况他不可能拒绝隐喻性, 否则就没有诗性写作这码事。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女性思想家、诗人萌萌说得好:“字、词, 从它们一诞生起就携带着隐喻。即在字、词的具体性和单一性的后面隐藏着它们与生俱来的、甚至是促成了它们诞生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诗, 或许就是对原始语言的追问、追逐。”1就连“拒绝隐喻”本身, 也是隐喻———因为你要拒绝的, 不过是虚构的、附加在本质事物之上的象征、隐喻、比兴等等造成的舌头管辖失控的厚实舌苔, 但用刀片对诗歌施行的刮痧术, 却已经伤及了美学的肌理。 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定, 隐喻大于、高于比喻。隐喻是将一个概念或意象“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或者意象上, 使人们可以用一个概念领域的词语去“接近”另一个概念领域。隐喻不是“是”什么的问题, 但近似非非与鸟群的关系———我也必须进一步“隐喻”一下:我们看见的一棵胡杨, 只是一棵胡杨而已。但胡杨的根须吸纳、牵扯、纠结着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地域和潜流。字面上的胡杨是一个所指, 字面之下、作为维系胡杨生命的根须则是一群所指, 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得比喻有了很多类型。按照赵毅衡先生的说法, 这些都是隐喻的变体。而“胡杨眼”“胡杨泪”和“胡杨泪尽”的提喻性叠加, 则让我们得到了一次为生命欣喜之后的重击。每一个事物均可通过隐喻来呈现, 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拥有隐喻。当这些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为人们广泛接受, 并成为日常词语的一部分后, 这一词语的增义过程可被看成一个连续体:下端是富有无限生命力的形体, 上端是形式的凝固和定格。开掘、培养前者的生衍空间, 刮除、省俭后者的平庸语义, 一直是语言炼金术的初衷。 我曾经提出过“非非话语链”一说。简要地说, 是在非非诗人的诗歌、评论、批评、随笔、小说等文字形态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彼此互相生产、互相发明的一条相对锁闭而又趋于完整的诗学—历史的话语链。这包括政治话语、批评话语、修辞话语等等, “非非话语链”成为了非非诗人向现实与理想敞开和进入的路径。因此, 一旦离开了非非历史话语的锁钥, 忽视了非非历时性的话语演变, 人们自然不容易得出关于非非话语历史的完整性结论。而在我看来, 历经20年的非非主义, 已经逐步由反价值写作———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的嬗变, 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性理论。而非非成员的写作风格的巨大差异性, 又在逻辑学上形成了“加总的谬误”, 意指“个体的特性也存在于整体”。 为了避免把问题细化而可能犯下的偏差, 实际上, 周伦佑等人在研究法上, 强调以非非整体作为观照的对象, 是基于“整体大于个体的集合”, 坚持的是完型理论模式研究。近年来, 一些高校的研究者和非非同人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