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第2版) PPT课件 06民政工作(第6章)救助流浪乞讨人员.ppt

民政工作(第2版) PPT课件 06民政工作(第6章)救助流浪乞讨人员.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深圳宝安区救助站在全国率先帮流浪者找工作 深圳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来此寻梦的外来人,他们一部分人找到了工作,一部分人却因走投无路,最终流落街头,被政府救助。这是一个巨大的群体,这些人是劳动力,也有工作欲望。2006年年初,宝安区救助站尝试为有工作能力的的流浪者找工作,所有进入宝安区救助站的求助者,如果是劳动力,都会被工作人员问到这个问题。“你需要救助站为你介绍工作吗?”为流浪救助人员找工作,将流浪者纳入城市劳动就业保障体系,作为城市根治流浪乞讨现象的有效举措,深圳宝安区救助站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为流浪者找工作,早在2003年8月宝安区救助站挂牌成立时站长邢福合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想法,但由于救助站处于初创时期,工作繁杂,工作介绍的事便被暂时搁置起来。2006年1月,深圳宝安区民政局提出:以“人道主义,安全至上,依法救助,责任追究”为原则,在做好救助工作的基础上,帮助求助人员找工作。 在救助站看来,一粥一饭,解决求助者的吃住问题,并且买票送求助者回家,固然履行了救助站的职责,但求助者没有工作,生活最终没有出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最后还会流浪。 “救助站每年都会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重复求助者。”邢福合说,考虑到虽然他们得到救助走出救助站,仍然身无长物,一贫如洗,缺乏生活的根基,一不小心,就会步入歧途,只有为他们找到工作,让他们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某种意义上一劳永逸帮助到求助者。“流浪人员不再继续流浪,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所帮助”。 深圳宝安区救助站从2006年4月开始尝试为流浪者免费介绍工作,救助站与深圳市人才市场建立联系,组织具有劳动能力、年龄适当的求助者前往人才市场。在找工作之前,救助站会对求助者进行简单培训,在推荐工作的时候,也会与企业联系,优先安排面试。刚开始时,救助站帮流浪人员找工作步履艰辛,但逐渐赢得了深圳众多企业的响应,纷纷打来电话或直接找到救助站,表示愿为这些流浪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些企业意识到“帮助流浪者也是企业和每一位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截至2008年5月,宝安区救助站已向679名有求职愿望的救助对象提供找工作帮助。经双向选择,107名救助对象顺利找到工作。这充分说明深圳宝安救助站创造的这种“造血式”救助,是可操作的和有效的。民政部官员表示,各地救助站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开展救助业务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和受助人员自身特点,学习、借鉴宝安区救助管理站的做法。 3.郑州:“类家庭”和“家庭寄养”方式救助流浪儿童 在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工作中,救助站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妥善安排那些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因而屡送屡返、有多次流浪经历的少年儿童。传统的救助办法是将他们送回家乡,由当地村镇或社区负责安置,但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办法的低效。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通过多年的调查、探索、实践等努力,成功的建立和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救助模式,被联合国儿基会项目官员与民政部专家命名为“郑州模式”,并称之为“伟大的创举和革命性的重要进步”。“郑州模式”的精髓是将流浪儿童与成年人救助区分开来,建立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体系。具体来说,“郑州模式”就是采取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固定救助亭、流动救助站、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网站服务、跟踪回访、高校社工合作、定期评估等多种形式,构建综合性、多功能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体系。 “郑州模式”中最具有特色和国际示范意义的服务就是“类家庭”和“家庭寄养”,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杜绝屡送屡返的流浪少年儿童再流浪。“类家庭”是一种集寄养、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融入社区的、富于“亲情化”的救助方式,它是有家难回的流浪少年儿童自己的“家”,也是中心工作向社区的延伸。一些“类家庭”的爸爸妈妈是正儿巴经的夫妻,因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经验比较丰富,配合又比较默契,所以就被聘来做孩子们的“家长”。买菜、打扫卫生、洗衣服、为孩子们准备一日三餐、辅导功课等,就是“爸爸妈妈”每天要做的事情。“家庭寄养”也是对流浪少年儿童照顾模式的一种探索,它是指经过一定的程序,在尊重儿童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将中心救助的流浪少年儿童委托在社区正常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2003年8月,全国第一个“类家庭”在郑州建立。如今在郑州,除了儿童福利院的30户类家庭外,在郑州市区还有100多户“院外家庭寄养”模式的“类家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类家庭”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弱化的情形下,“类家庭”这种互助形式,不光能针对流浪儿童应用,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家庭,都可以推广应用“类家庭”的模式来进行救助和保护,一个家庭能力有限,几个家庭结合起来,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大连:倡导人性化救助文化 在新型救助管理制度建立以来,大连市开设了“救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