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疾令》看唐代的医政法.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医疾令》看唐代的医政法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天圣法的编纂团队恢复了唐朝开元时期的《医学疾病法》,并代表了唐代法律、法律和唐朝法律的意见。因此,我们对唐代医疗卫生教育制度、医生资格考试制度、分支机构制度、公共支出医疗制度、医生监督和诉讼制度以及重大灾难期间的民事医疗制度以及医疗犯罪的刑事法规有了系统的了解。 一、 太医署的组织 医疗既事关统治者的生命和健康,也关乎民生状况,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均设有专职机构进行管理。唐代的医政机构称“太医署”,上属太常寺。太医署长官为太医令,次官为太医丞,另有医监4人、医正8人。太医署下设四科,分别为医疗、针炙、按摩、咒禁,此四科皆设博士1人作为长官和首席专家。 在包括唐代在内的中国古代社会,太医署实际上是多功能的机构。首要的功能是为皇室贵族及达官诊疗疾病,其次是掌管全国的医政(当然上属的太常寺也有分管医政的职能),再次是掌管全国的医学教育,为太医署和社会培养医学医务人才。下面我们根据唐开元《医疾令》首先就唐代医学教育制度做一简述。 (一) 医学普通医学 唐医学分科的设置已较此前隋代有发展,“隋代只有医科、按摩科、咒禁科三科”,唐代增加了针科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566。可知唐代随着医学的进步,分科已较前朝细密。而医科内又再分科教授学生,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在太医署下设置医学,专设医药博士教授学生。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将医药博士改为医学博士,医学与药学已经分开。 从复原的《医疾令》看,唐医学教育中的四科设置以及分科教授专业已明确规定于法令中: 诸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先取家传其业,次取庶人攻习其术者为之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577。 诸在京医针博士、助教,选医人内法术优长者为之。按摩、咒禁博士亦准此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578。 这两条《医疾令》不仅明确规定分四科收医学学生,并规定,医学学生的来源应“先取家传其业,次取庶人攻习其术者为之”。 关于教授医学学生的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有严格要求,这就是上引《医疾令》第二条。太医署的医学教师分职别为两等:博士和助教。而任教授职务的教师必须是“选医人内法术优长者为之”,即必须是在京城内太医署中专业知识优秀并年长的医师。 (二) 教学思想及教学内容 唐代医学学生的学习,先由教师分专业,即医生和针生分别授业。针生的基本专业课,博士教师要照本宣讲,应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并将心得呈送尚书省,在同行内比较;学生则在习通基础专业课程后,再钞古方诵记。医科又分五门专业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后,并跟随老师从事实习。 诸医、针生,各分经受业。医生习《甲乙》、《脉经》、《本草》,兼习张仲景、小品、集验等方。针生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兼习流注、偃侧等图、赤乌神针等经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第3条。 诸医、针生,初入学者,先读《本草》、《脉诀》、《明堂》。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验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遞相诊候,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次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其兼习之业,各令通利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第4条。 诸医、针生,各从所习,钞古方诵之。其上手医,有疗疾之处,令其随从,习合和针灸之法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第6条。 诸教习《素问》、《黄帝针经》、《甲乙》,博士皆案文讲说,如讲五经之法。私有精达此三部者,皆送尚书省,于流内比校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第11条。 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各专其业下册《唐医疾令复原清本》第5条。 上述诸条法令,明确规定了医学生和针学生的必读教材。 从《医疾令》第3条规定看,因为医学生是以培养医生为目的的,而针学生是以培养针灸师为目的的,所以两种学生必修课程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因为人的疾病实际上非常复杂,两科完全隔塞,则很难达到治疗目的。故而,《医疾令》第4条便明确规定,不论医生、针生,初入学时必须先读《本草》、《脉诀》、《明堂》,次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这显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体现了从易到难、从感性认识进而到实践感受的过程。法令规定,先读《本草》一书,使学生从该医学专著中认识中药的形状及其药性。《本草》一书作为中医药专著,在西汉时已经是非常有名了,也可能汉代的太学中已有讲授此医药学专著的课程。至唐代,经过七八百年的中医学发展,《旧唐书·经籍志》中所记载的唐时称《本草》的已有二十五家之多。包括《神农本草》三卷、《本草用药要妙》二卷、《本草病源合药节度》五卷、《本草要术》三卷、《本草药性》三卷、《疗痈疽耳眼本草要妙》五卷、《吴氏本草因》六卷、《李氏本草》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