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书》七观说新证.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书》七观说新证 刘毅在《文心雕龙宗经》一文中有“书有七景”1的说法。许多人引用了《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子夏和严回理论的相关表现。事实上,孔子的《集子论书》一章也有七本书的相关内容。《论书》篇相关内容仅为孔子与子夏论《书》时的相关表述,并没有提到颜回,而且所涉及的具体《书》篇及其所观之序次,与《略说》篇亦有差异。从考证学角度而言,根据《尚书大传·略说》篇单一的记载来断定孔子曾有《书》之七观说,不免显得有些武断,故《孔丛子·论书》篇相关内容的记载就显得非常重要,至少为考证孔子七观说提供了重要的旁证。伏生引述孔子《书》教之心传来教授汉初的门徒弟子,是符合史实的,至于两者有关孔子《书》之七观说的文字差异,甚至一些具体内容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原因理应是由传述者的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在先秦、两汉时属于常见现象。 七观说属于论《书》类的内容,两处文献均载记为孔子提出,笔者认为此说是符合史实的。论《书》的现象并不是孔子先为之,在孔子之前有关《书》之说解的现象早已有之,孔子只不过是对此传统的承传和进一步拓展而已。故本文认为孔子论《书》提出七观说,与孔子论《诗》可“兴、观、群、怨”一样,完全是有可能的。从较为可信的传世文献《论语》有关孔子论《书》的内容来看,虽然不多,但孔子在以《书》为教时确实曾提出过一些有关《书》的说解。《尚书大传·略说》、《孔丛子·论书》两篇都将“七观”说载记为孔子所言,而且稍有差异,恰恰说明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当为两汉甚或晚至魏晋时儒家不同《尚书》学派收集整理载记下来的来源于先秦时期的有关孔子释《书》的“传”文或传说,并不能说明此说确为汉魏时人所伪造。因七观说较早言简意赅地概述了《尚书》中的核心要义,故对后人诠释《尚书》的向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尚书大传》一卷,仅有本类本“传”的本 《尚书大传》一书,旧题秦博士伏生撰。伏生单名胜,字子贱,山东济南人,为汉代今文《尚书》学派的开山始祖。《后汉书·郑玄传》载郑康成最早为《尚书大传》作注,据宋王应麟《玉海》三十七卷转引陈骙《中兴书目》所抄录的郑玄为其《尚书大传注》所写的《序》里,关于《大传》的作者却又有另一种说法:“ (《尚书大传》) 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授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据此又多认为《尚书大传》同《论语》的成书过程极为类似,是伏生弟子张生、欧阳容等根据伏生所教《书》之大义而撰成。台湾郑裕基先生就此分析认为“说伏生是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不太精确。不过书中记录的是伏生讲课的内容,将著作权归诸伏生,好像也不算离谱的事。”1 《尚书大传》的成书年代当为伏生去世不久,而且在郑玄之前一直以四十一篇的版本在传播。从文献载记来看,《尚书大传》成书后在汉代流布很快,流传非常普遍。生活于汉武帝时的夏侯胜就曾诠释过《尚书大传》中的“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郑玄的《尚书大传注》就曾转引过夏侯胜是如何说解该句中的“伐”宜为“代”的;刘向所著的《洪范论》更是其“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的结果;在《白虎通义》一书中《尚书大传》之专名更是多见,该书的《礼乐》、《诛伐》、《灾变》、《王者不臣》、《文质》、《三正》诸篇都可以找到不少“《尚书大传》曰”的相关表述。查《汉书·艺文志》并未发现直接著录有《尚书大传》之名,只著录有“《传》四十一篇”,紧随在“《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之后,但未标明作者,学界多认为此“《传》四十一篇”即为《尚书大传》。至于班固为何不直接著录为“《尚书大传》”而是著录为“《传》四十一篇”,个中原因也许是受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体例的影响,毕竟《尚书大传》即为刘向“校书,得而上之”的“凡四十一篇”之《传》。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最早载《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隋书·经籍志》亦著录为《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并说“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唐书·艺文志》亦照例将此书著录为三卷,伏生作。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篇曾说:“《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但刘勰所看到的《尚书大传》具体情况已无法查考,理应为由汉代郑玄所注的八十三篇本向隋唐时期的三卷本转变期间的本子。 《尚书大传》三卷本之流传,在唐、宋之间又有变化,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今本四卷,首尾不伦”,叶梦得亦云:“今世所见,惟伏生《大传》,首尾不伦,言不雅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更有“印版刓阙,合更求完善本”的说法。足见至宋《尚书大传》的流传本还出现过四卷本,而且已经出现前后不伦、版面残缺的现象。元、明两代公私书目都不曾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