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发愤著书”说.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 9 “发愤著书”说钩沉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论史,虽然处于正统和主流地位的儒家文艺思想所要求于艺术家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主文而谲谏”,是“温柔敦厚”,但艺术家们仍然走出了一条叛逆之路,从“诗可以怨”中发挥出来的“愤”的意义,在历代文论中都有所申张并形成了一条颇为鲜明的脉络,这条脉络大约是“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园有桃》)——“诗可以怨”(《论语》)——“发愤以抒情”(屈原《惜诵》)——“愤发于中而形于外”(《淮南子》)——“发愤著书”(汉《史记·太史公自序》)——“蚌病成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之一)——“不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穷而后工”(宋,欧阳修)——“诗三百,发愤于不遇者甚众”(王安石《李书李文公集后》)——“不愤则不作”(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金圣叹、张竹坡、蒲松龄等……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一部古典文论史的“愤”史。它体现出来的核心精神就是“穷而益坚”、“任情独立”。 如果说《诗经》中的部分诗句说明了诗以告哀,诗以解忧中包含有“发愤”的因子,但那毕竟太微弱。“发愤”一词首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此处的“愤”则指一种心理情绪,朱熹《论语集注》注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而《论语》中大约可以运用到文艺创作上的“发愤”之说,主要还是《阳货》篇中“诗可以怨”这一句,虽然后代阐释“《诗经》”的经学家们为“怨”规定了“怨而不怒”的内容,但在孔子时代,“怨”中仍然可以包含有一定的“愤”的情绪的。 在文艺创作的意义上首次明确应用“发愤”一词的是屈原,《九章·惜诵》中说:“发愤以抒情”,说明自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出于“愤”,与之同等的还有“怨”、“忧”、“愁”等用语。西汉刘安更是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明,人的内心愤懑之情必须通过外在的行动给予渲泻,“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则愤,愤则怒,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还在《汜论训》中说:“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在《修务训》中说:“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把屈原及淮南子等人的“愤”与“作”之间的关系正式在创作领域确立下来,视为历代文人创作成功的普遍规律,并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人物是《史记》的撰写者,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二是在《史记》中为文学家立传,对作家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此处主要阐释其“发愤著书”说的主要内涵。 《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与这一段叙述只有少量字词出入的表达也可见于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比如,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厄而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出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于是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脚,《兵法》才编写出来;吕不韦被贬流放蜀地,世上才能流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著述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人圣人为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由于这些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胸中郁积着愤懑的情绪,所以才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能了解自己。 司马迁身受腐刑,堪称奇耻大辱,他没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李**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