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1418例发病过程分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风患者1418例发病过程分析 中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各个年龄段的医生都在谈论它,但也有许多争论。总之,风、火、粘液、血液抑制、虚证和毒证的分布,以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1998—2003年间, 中风不同时期患者1418例的证候特点进行了分析, 发现血瘀证、痰证是最主要的两大证候, 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现报道如下。 1 中医诊断及诊断标准 1998年10月—2003年6月期间, 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确诊为中风的首次接诊1418例, 均有头颅CT或MRI检查为依据。其中男806例, 女612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102岁, 平均72.1岁;病程最短5小时, 最长12年, 4周内727例, 4周至6个月415例, 6个月以上276例, 平均21.7天。头颅CT或MRI诊断脑梗塞963例, 其中中脏腑145例;中经络818例。急性期406例, 恢复期295例, 后遗症期262例。诊断为脑出血455例, 中脏腑221例, 中经络234例。急性期321例, 恢复期120例, 后遗症期14例。 中医诊断标准:病名和证类名诊断按照中华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6年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风火上扰清窍证, 痰湿蒙塞心神证, 痰热内闭心窍证, 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共9个证型。 辨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1994年制订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试行) 》。痰瘀并见者, 既符合痰证诊断标准, 同时也具备血瘀证诊断标准者。 分期标准: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6年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三期, 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 4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 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 2 证候及证候积分 初次接诊患者,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舌苔、脉象, 按上述9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并按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试行) 》计算证候积分, 按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进行分类, 统计各证候出现例数。“痰瘀并见”为既符合上述标准中痰证、又符合血瘀证者。 统计方法:进行多个样本率两两比较的u检验。 3 结果 3.1 表1显示了中医证据的分布 3.2 从证候与证候的比较来看,表现为证候和知识公开 经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 在急性期以血瘀证、痰证、风证为最多见, 与其它证候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三者之间无差异 (P0.05) 。 在恢复期则以血瘀证、痰证、气虚证为主。血瘀证与其它证候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 ;痰证与火热症、阴虚阳亢证相比, 有显著差异 (P均0.01) ;气虚证和火热证、阴虚阳亢证相比有显著差异 (P均0.05) 。 在后遗症期, 以血瘀证、气虚证和痰证为主, 血瘀证与其它证候相比, 有显著差异 (P均0.05) , 气虚证与火热证、阴虚阳亢证相比, 有显著差异 (P均0.01) ;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比, 有显著差异 (P均0.01) 。 每个病期的患者中, 瘀血证所占比例最高, 痰证者次于瘀血证, 而痰瘀并见者, 亦占有较高的比例 (均61%) , 且与每个证候的理论平均率 (16.6%) 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01) 。 4 中医病因病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中风病在急性期以血瘀证和风证、痰证为多;而以恢复期则以血瘀证、痰证为主, 气虚表现较火热为多;后遗症期风证、火热证所占比例最少, 而以血瘀、气虚、痰证为主。血瘀证和痰证在每个时期均占有很高比例, 居前三位。痰瘀并见者在每个病期表现亦较突出,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提示、瘀血和痰浊在中风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 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毒、虚等。风有外风、内风之别, 外风学说在金元前占有统治地位。至金元转从内风立论, 明清时期内风说完善, 认为由伤积损;肝肾不足、水不涵木, 肝阳化风, 民国时张山雷、张伯龙、张锡纯则结合《内经》“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认为系阴虚于下、阳浮于上, 引动血气上逆, 冲激脑经, 出现诸证。火热之说倡于刘河间, 认为其火由于将息失宜, 心火暴甚, 肾水内亏, 不能济火, 内热怫郁, 而生内风, 风火相助, 故病益甚。自朱丹溪明确提出, 湿热生痰理论以来, 痰浊为患在中风病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广大医家认识和重视, 其后中风诸方, 多有化痰之品, 近来, 豁痰开窍, 作为中风病的治疗大法之一。瘀血之说在《丹溪心法》已有论述, 自清代以来得到医家的广泛认同, 活血化瘀法成为中风的主要治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