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人性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哲学史中的.docx

教学中的人性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哲学史中的.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中的人性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哲学史中的研究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几乎是一部人性研究的专门史。该领域文献的搜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 是总述层面的纵向文献,二是对中国人性思想史的三个高峰期一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 理学——分段作重点研究的横向文献。1.先秦时期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初创阶段。这里又分为两个时期:其一,由“天命”到“人性”时期:“性是由天所命,但既命之后而成为人之性,性是在人身之内的。”①这一阶段实际也是对人的天性存在的一种确认阶段。其二,心、性初分时期。告子说“生之谓性”,算是对“性”的界定,通过“食色性也”,可以知道告子之“性”乃是人之自然属性,他认为食色为人的共性,但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是后天的决引。 孟子则驳斥告子的观点,认为如果人性无善无恶,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孟子所说的性善 之性的范围,比一般所说的性的范围要小。孟子所说的性善之性,指的不是生而即有的全部 内容,仅指的是在生而即有的内容中的一部分。”②“心之官则思”③,心有认知的一面,耳 目口鼻之欲,都要靠心的认知之力予以支持,孟子在他的“心性之学”中突出了心的作用, 同时也蕴涵了心与性有所区分的思想。2、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则使人性的问题过渡到才性 的问题。“才质之性”是在个体禀赋的层面上对人之天性进行的考察,这就进一步使“天性” 这一概念具有了个体人格之基础的意蕴。3、宋明理学直承孟子心性之学,达到了心性论研 究的理论制高点。宋明时期的心性论由各派的心性学说组成,虽然其间不乏差异,但都对心 与性的区分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尤其是理学派吸取了孟子“心之官则思”的思想,理学各 派均以“心”为认识论范畴,把“心”规定为知觉思维,认为“心”是认识主体,是区别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而把“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道德理性,认为道德源于“天”赋与人的自然本性。“张载首先提出心性的区别:‘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性无意,心有觉’,认为性本身无知觉,性与知觉合才为心,可见其心性有别,性是心的基础。朱熹在肯定心性紧密联系的前提下,强调心性二元,‘心与性自有分别。灵底是心,实底是性。灵便是那知觉底。’”④ 4、现代新儒家接受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洗礼,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儒家语录注疏式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104. ③转引自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 ④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18. 的感悟,而是直接采用了现代西方哲学概念逻辑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正如冯友兰先生所 说 的感悟,而是直接采用了现代西方哲学概念逻辑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正如冯友兰先生所 说,现代新儒家哲学实际还是接着宋明理学的路子讲。换句话说,现代新儒学实际上是对宋 明理学心性论的进一步发扬与光大。作为现代新儒学影响卓著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其 三卷本《心体与性体》一书中,针对中国哲学的“性体”概念跟西方哲学作了通透的比较与对接:“吾人之自觉的道德实践所以可能超越的根据直接地是吾人之性体。性体无外,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 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此中‘性体’ 一观念居关键之地位,最为特出。西方无此观念,故一方道德与宗教不能一,一方道德与形上学亦不能一。” ①—言以蔽之,纵观整个中国人性论研究的学术史,超越其纷繁的派别之争,一个基本的结论是非常清晰的:“心”与“性”虽然 都是源自“天命之性”,但“心”与“性”又有基本分别,只有 “心”才具有认识能力,因而也才具有先天的对象性,而“性”则直通道德之“本体”。 (二)西方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1、苏格拉底确认了人类最高的智慧是“自知其无知”,人类只是“爱智者”,而不可能成为“有智者”。“臆见”不同于“知识”,“经验知”不同于“真知”。通过外部“经验”之路,研究“真知”是不可能的,研究“人”才是哲学研究的正题。人身上的先天性存在(广 义之天性),既作为形成“臆见”之前提,也作为一种通达“真知”的限制性条件,实际上 以这种方式被提交到了西方哲学的视阈中。2、柏拉图对“人”对“真知”不能知,但作为“爱智者”又无法停止探索的两难处境进行了尝试解决:“柏拉图通过提出‘回忆说’揭示了在人的‘知道’和‘不知道’这两种认知状态之间,存在着‘忘却’的认知状态,以此克服这一逻辑困难。”②柏拉图的“回忆说”并没有为大多数后世研究者所认可,但从现代基因信息学的进展看,“我们基因中的信息非常古老,大多数已有数百万年之久,有的长达数十亿年。”③以此看来,基因这种记载了“生命体”世代生活史的物质载体,使“人在出生

文档评论(0)

balizuo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