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西医和中医是人们健康问题的两个解释体系。西医基于现代科学思维,中医基于古代传统思维。西医借助科学的力量, 产生了比中医更普遍的影响, 以致于有人认为只需西医就足够了, 更有甚者认为中医的迷信色彩太浓, 应当取缔。从文化特征来看, 医学具有排他性。中、西医间的核心理论并不相容, 西医占据主流, 但是西医无法解决全部健康问题, 这就为中医的生存留出了空间。两种解释体系面对同类问题, 产生了“横看成岭、纵看成峰”的结果。 长久以来, 中医同仁为争取中医的生存空间做了大量抗争。这些抗争究竟是基于传统感情的坚守, 还是中医确有其存在的理由?同仁们往往从个体治疗的有效性, 或从传统经典的合理性出发进行抗争, 很难见到有人能够真正从中医理论结构正面对抗对中医的攻击。朱文锋教授从1976年开始探讨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辨证的有效性内容, 将以描述性证名 (证候) 为元素的辨证体系, 发展为以结构性证素为元素的辨证体系。1978年计算机新技术开始影响中国, 朱教授马上着手用数学模型对辨证进行定量研究, 归纳出48项辨证基本内容, 建立了“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 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以后的几年朱教授在分解证名固定搭配的基础上, 构建起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 继而于1985年研制成《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根据朱教授长期基于计算机积累的成果, 国家标准局委托朱教授起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并于1997年完成, 同时他的辨证计算机系统也发展成《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2003年, 依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计划) , 朱教授申请了《中医辨证论治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课题, 建立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 创新了“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获得证候辨证诊断的准确权值, 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 完善了证素辨证体系, 为中医临床辨证规范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是对朱教授证素辨证体系的追溯与思考。 1 中医和科学方法不同 医学的对象是人类疾病, 但什么是疾病?若将“疾病”放到一个三轴的生态坐标系里进行考察, 疾病就是由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病情要素构成, 表现为病情要素或加重或减轻的过程。例如:发热、头痛、恶心、白细胞计数等, 我们用过程涨落表现它们的加重或减轻, 从而形成一条综合的纵向曲线, 称之为疾病曲线。疾病由病情过程涨落和患病边界面的反向涨落共同构成。但医生在临床上是看不到病人的全部疾病曲线的, 在一个时段内只能看到一个病情截面。 假定西医和中医在同一时间, 看的是同一个病人, 则中、西医面对同一条疾病曲线, 看到的是同一个病情截面。但是, 在该病情截面里, 西医和中医所关注的东西不同。西医通过检查技术与方法, 能看到的是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等;医生将所看到的内容与经验、教材、诊疗常规等进行比较, 得到关于该病情截面的定性判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找到中医的症状、体征等, 通过中医的辨证分析, 将病情截面中的每一个症状按中医理论综合分析, 得到一个关于病情“证”的中医论断。故即使西医和中医关注的病情截面相同, 但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关于中医的工作原理, 笔者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原理》一文中进行了论述, 此处不赘述。 对于纵向疾病的认知, 西医偏向于将疾病过程从人的生命过程中分离出来描述、处理, 以期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诊疗;若用曲线表达, 似乎存在着生命与疾病两条相互关联的曲线。所以, 西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比较完善。相反, 中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不完善, 原因是中医多从生命整体描述病态变化过程;若用曲线表达, 中医在多数情况下不将疾病过程与生命过程分离, 而是将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整体过程作为一条曲线。因此, 中医对病情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横向病情截面, 中医的辨证正是对病态生命状况的总体把握。 2 传统证名的“证”内涵解读 在传统中医辨证体系中, “证候” (即“证”) 是中医临床的理论承载者和操作执行者。在朱教授的证素体系中, 临床理论的主要功能交给了“证素”, 原“证”的名称, 朱教授称之为“证名”, 即将原“证候”与“症状”的形式联系, 作为“证”之外“候”的表现。“证”表达传统较高层次的证候之意, “证素”表达中间转换层, 用“症状”表达底层的病情表现, 用“证名”表达“证”的词面部分。 “证”的功能最初是将患者的症状按中医理论抽提起来, 形成一种对病情进行判断的方法体系。“证名”是“证”功能的词面表达。囿于古代文化的形式特点, 证名讲究阐述前后呼应, 内容对称跌宕的美学要求, “证名”的表达承袭了骈体文句式的影响, 多表现为两个内容点以上的文字结构, 以四六句式为多, 如:肝肾阴虚、肝胆火旺、热入营血等。在秉承千百年有效的对应性经验积累后, 使表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