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东方未明》献疑.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东方未明》献疑 《春秋齐风》是齐朝在春天和秋天写的一首诗。全诗三章章四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近代研究《诗经》者都不同意《诗序之说》。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袁梅先生的《诗经译注》说:“这是周代一个小官吏,苦于差役纷繁,他没早没晚地替官府当差,使他寝食不安,满腔怨恨。这首诗反映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等级制度造成的上下差别与对立。”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说:“这是一首农奴们唱出的歌,叙述他们给奴隶主服徭役的情况。”这些新说都不合原意。究其原因,在于对其中的四句诗的误解。 第一,“自公召之”和“自公令之”。 古今注家的分歧在于“公”字指谁。高亨先生注“公,指农奴主”。余冠英先生译“自公召之”为“公爷派人来喊叫”。袁梅先生注释“自公召之——从王公贵人(官府)那里传来命令,叫去当差。”都否认“公”字是指齐国的国君。笔者考《诗经》中各国的风诗,“公”字皆指诸侯国的国君。如《邺风·简兮》有“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是说硕人在卫庄公的“公庭”上跳舞;还有“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是说卫庄公亲自赐给跳舞者酒;《卫风·硕人》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谭公”指谭国国君;《郑风·大叔于田》有“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公”字指郑庄公;《秦风·驷驖》“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公曰左之,舍拔则获”,三个“公”字都指秦君,古今无异词;《豳风·七月》有“言私其,献豜于公”,“跻彼公堂,称彼斯觥,万寿无疆”,这两个“公”字无疑是指豳公;另外,《豳风·九罭》中“公归无所”和“公归无复”的“公”,也当是指豳公。简言之,在各国的风诗中,除周公、公子、公族等复音词外,凡单用“公”字,都指诸侯国的国君,无例外者。据此,“自公召之”和“自公令之”,这两个“公”字也应是指春秋时代的齐国国君。 《荀子·大略》云:“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就是说,荀子认为“公”字指齐国国君。《毛传》没有注“公”字,说明当时不发生异义,不必注。《郑笺》云:“自,从也。群臣颠倒衣裳而朝,人又从君所来而召之,漏刻失节,君又早兴。”其意虽不在于解释“公”字,但完全可以断定“公”字是指齐君。 总之,前两章的意思是:天还未明,齐国的大夫们就仓促穿衣,忙得连上下衣服都穿颠倒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国君那里传来了召唤的命令。解“公”为“农奴主”、“公爷”或“王公贵人”,都是不妥的。由此而解释《东方未明》的全诗,必然失当。 第二,“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传》对这两句的解释基本正确,但还不够清楚。《毛传》云:“柳,柔脆之木,樊,藩也。圃,菜园也。折柳以为藩圃,无益于禁矣。瞿瞿,无守之貌。古者有挈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朱熹的《诗集传》解释得比较明确:“折柳樊圃,虽不足恃,然狂夫见之,犹惊顾而不敢越。”也就是说,用柳条作为菜园的篱笆,虽然挡不住人,但狂夫见此篱笆,尤惊视而不敢入园。正常的人,更不敢入内了。这类似于司马迁说的“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要之,“折柳”二句为比喻,有言外之意,应是指从国君那里传来的命令,谁也不敢违抗,因而颠倒衣裳,急促上朝” 那么,“折柳樊圃”比喻的是什么?味《毛传。之意,则是指挈壶氏——向国君报告时间的人。但《毛传》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以“折柳樊圃”比喻“挈壶氏”。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毛传》云:“辰,时;夙,早,莫,晚也。”也就是说,“辰”作动词;“辰夜”;即以水火掌管、报告夜里的时间。这二句的意思是,挈壶氏不能正确地报告夜里的时间,不是报得早,就是报得晚,因而从齐君那里召唤群臣的时间,也不是早,就是晚,弄得群臣无所适从。还有一层意思,挈壶氏官不大,但群臣谁也不敢不听,如同柳条篱笆,狂夫尚且惊视,谁敢逾越呢?要之,“折柳樊圃”比喻的是挈壶氏。 余冠英先生说“狂夫”是“指监工的人”,“瞿瞿”是“瞪眼貌”;译“折柳”二句为“编篱砍下柳树条,疯汉瞪着眼儿瞧”。袁梅先生注“狂夫——这个小吏自称狂夫(疯疯癫癫的人),是形容因公务倥偬而手忙脚乱之状”;注“瞿瞿”为“惊顾失色的神态”,译此二句为“砍些柳条编篱笆,狂人吓得左右看”。高亨先生说“狂夫”是“指奴隶主派来监工的人”,并认为“不能辰夜,不夙则莫”二句,“是狂夫斥责农奴的话”。总之,这些不同的解说,都难以贯通全诗。如果说“折柳樊圃”是农奴或小吏的劳动工作,难道说“东方未明”就去“折柳樊圃”吗?看得见吗?难道说干这类活的人,还需要“自公召之”吗? 齐风的第一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