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积聚”医案100例.doc

  1. 1、本文档共2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积聚”医案100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积聚医案100例,以供大家参详。 1 孙姓儿病积聚,抬来求诊,年十四矣。 行不能,立不能,坐亦不能,席于地而仰卧,自腰以上,厚垫衣被,而渐加高,盖平则不息也。 面色黄瘦,腹大而坚,心腹两胁,一片板硬,惟小腹之左下少软。从软处按之,病边锋棱,了了可辨。 诊其脉,弦而劲。 问病起几时?曰:近三月矣,日渐加大。 予曰:三月未久,何得结滞如此之甚?此水气病也。《金匮》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正是此病。 特此症连胸带胁迄小腹,不止如盘耳。 仲景主以枳实白术汤,予尝用之以治水病,竟无验,非方不佳,乃药力不如古耳。 且此症六脉弦劲,水以寒结,当由暴渴饮冷所致,非温开不可。 乃重用枳、术、姜、附,加大黄、厚朴、槟榔、泽泻以利之,服一剂,大小便俱利,脐下 消去三四指,能坐矣。 再一剂,又去三四指,饮食大进,遂能行立,复来诊。 予曰:药已验,不必更方,间日一服,再四五剂,即可全消。俟病尽之后,倘或过弱,再来定方可也。 其后十余 日不至,问其邻,则归去之后,已施之寺中,但 祈佛佑,不借药力矣。嗟乎!使佛能佑人,谁 不可佑?必僧而后佑,是私其党也,岂释迦之 教哉!然予比年阅历,见贫人服药,往往不能 多服,虽应手奏效,亦多废于半途,非难于饮, 难于赀也。 予因思得一法,凡遇贫人病,非多 药不愈者,并数剂为一剂,而令其分服,于贫家儿之病积滞者,尤用此法,每方必合一料,每料必足数十日之用,其中攻补轻重不一格,然 必加峻药一二味,令每服得泻少许。 所以然者,贫人既已市药,即不肯不服,然不泻则谓不效。每见贫人言病,曾服某先生药,不见宣,某先 生药见宣。 问见宣何如?曰:泻下几次。彼不 问病之当下与否,而总以泻为效,且不日效,而曰宣。习俗纰缪,往往如此。 然诸病积小儿,借此法以全活者,亦不少矣。或问积与癖有别乎? 曰:《内经》言积不言癖,犹之言饮不言痰,盖饮是痰,积即是癖,痰特饮之稠者,癖则积之深者耳。 《难经》言积有息 贲、伏梁、痞 气、肥气、奔 豚之殊,分属子五脏。 《内经》言积有孙络、经输、伏冲、膂筋、肠胃、膜原、缓筋之异,详指其浅深。 夫积在膂筋,已居肠胃之后,深莫深于此矣,而亦未尝变积言癖,可知癖特积之别名,无容岐而为二也。 世俗动言积可治,癖不可治,讵知癖亦积也,特浅者可治,深者难治;浅而形气壮者易治,深而形气弱者倍难治耳。 吾乡老医又有亲见儿死而剖出癖者,云其根出于两肾之间,纤细如指,盘屈而上,处处丝络,连辍甚固,接脾环胃,渐大而阔,至梢扁长,大于手,胃为所蚀,殆如纸薄,提而视之,长可二尺许,千百红丝,皆盘根于脏腑,因为予言,癖形如此,岂复药力所能攻?不知此正膂筋之积,谓之皆出于脊则可乡谓皆如此儿之积,接脾环胃,蚕蚀胃腑则不可。 以小儿之死于积者不少,其因积而病,因治而愈,亦不少也。 若尽如此儿,岂复有可生之理哉?然《内经》言积,虽分浅深七八处,而以予所见,诸小儿儿之积,大半多在胁下,且右胁少,而左胁多。 大抵胁本肝部,肝位于左,在表之风寒,与肝木之风,同气相求,感而易入故也。 夫外邪入里,里气不相拒而相合,则永无自散之期,于是气为之滞,血为之凝,周身中之津液为之吸聚,肠胃外之汁沫因而迫结。 故其始起也,发热恶寒,积犹不见,久而见于胁下,久而横侵腹中,又久而满腹而过脐。 至满腹过脐之时,饮食日减,肌肉日削,曩之发热者,至此愈热:曩之恶寒者,至此或愈恶,或不恶,或反喜寒矣。 以里热甚,则借外寒以自解,而其积遂已成,而不可治。故有此症者,必当图之以早。 或曰:积皆起于风寒乎?治此症者,从不闻用表散何也?予曰:《内经》明 载数因,曰虚邪中人,始于皮肤则皮肤痛,传于络则痛在肌肉,传于经则洒浙喜惊,传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肢节痛,腰脊乃强,传于伏冲之脉,则体重身痛,传于肠胃则责响腹胀,寒则肠鸣飧 泄,热则便溏出糜,由是而传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或着孙络,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膜原,上连于缓筋,此邪之自外入内,从上而下者也。 又曰:足悗胫寒,血脉凝涩。 寒气上入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所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者也。 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衄血,阴络伤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又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结而不散,津液渗涩,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凡此数条,盖风雨伤上,清湿伤下,饮食伤腑,喜怒伤脏,皆致积之由,岂得专责之风寒?然即风寒入里,结而成积,亦非表散所能尽,何也?有气血痰涎为之锢蔽,有津液脂膏为之凝合也。 夫中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