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七”的文化意蕴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字“七”的文化意蕴探析 从数字的角度上来说,“七”自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但是古典文化中来看,数字“七”自身的引申义较多,“七”则不仅是一个特殊数字,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神秘的星空,我们最早认知的莫过于北斗七星;人类的故乡,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七大洲;人类拥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体,总在七情六欲中纠结和徘徊。 人们从不同的音乐中制定了七音音阶,组成美妙的曲调,创造出无数动人的旋律。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存在,赋予数字“七”诸多有趣的内涵。 1 “七”之崇拜,源于古老天文学 混沌之初, 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解释世间现象,抬头仰望的星空,神秘而遥远,似乎在俯视着人间的一切,所以人们就把心事诉诸神灵。古巴比伦王国的闪米特人就非常相信七曜皆神, 并确信他们轮流执政,主宰着浮世沧桑。闪米特先人把对七星神的敬畏演化于宗教中,他们造七座坛、献七份祭礼、行七次叩拜之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七”渐渐地从虔诚的图腾崇拜中抽象出来, 成为一个隆重的符号,最终融入新的宗教之中[1]。 随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这个神秘的数字“七”对于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七宗罪”“七重天”,甚至一周有7 天,都是“七”在宗教文化中的广泛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结合了阴阳和五行,所谓儒家“和”的状态,也与道家的“善”与“美”“道”或“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有七大行星。 先人们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分为28 组,俗称“二十八星宿”。 它们按照4 个方位来布局,每一方恰好是“七宿”。各方七宿连接起来,恰好可以想象成一种动物,以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文学作品中的“七”。 七星在传统天文学中能够表现为二十八宿中的天罡,即北斗星。北斗七星的排列从“天璇”开始,穿过“天枢”并且逐渐向后延伸,其中贯穿的长度有自身的5 倍不止, 在这个距离范围内能够看到与北斗七星明亮度相近的星星, 这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在季节的变化中自身的位置、颜色都会有所差异。正因为如此,在古时人们经常使用北极星作为判定季节和位置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2 中国传统文化之“七” 2.1 人日由来 在我国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七天, 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称作的“正月初七”也可以被称为“人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七”具有自身深远的含义,在农历新年庆祝的过程中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就是“过大年” 的节庆时间, 其中的每一天都有自身的不同含义。 根据晋董勋的《问礼俗》中的规定正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含义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其中正月初七的“人日”在魏晋时代已经得到了普及。 在这一天人们基本上都会食用7 种不同的蔬菜制作而成的“七宝羹”,并且手工制作一种类似于人形的小饰品佩戴在身上。与此同时,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外出互动就是“登高”在新年伊始登高远望能够给予人们新年生活中更为美好的愿景。 “人日”也可以称之为“人出现的节日”这一传说也能够与女娲造人的典故相结合,给予了数字“七”更加深远的文化韵味。 2.2 民俗文化中的“七” 在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中“七”寄托了家人对于已故亲人的思念, 认为已经逝去的亲人会在去世的第七天回到家中与家人告别, 家人需要做的则是为亲人准备一顿饭菜,或是在家中放一个梯子,这样能够帮助亲人尽早往生极乐。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已故亲人在见到家里人的时候不舍得离开, 那么家人应当在以上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之后自行回避[2]。 但是这种“头七”的风俗习惯在我国不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一部分地区在这一时间段中邀请往生者的亲朋好友共同吃一顿饭, 进而能够寄托对于往生者的哀思, 成为丧葬仪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从《诗经》“有子七人”(《邶风·凯风》)到《左传》“七子从军,以宠武也”(《襄公二十七年》),从《论语》“子曰:‘作者七人矣,”(《宪问》) 到《庄子》:“七圣皆迷,无所问涂”(《杂篇·徐无鬼》),然后汉末有“建安七子”,晋有“竹林七贤”,以至禅宗“但纪七佛”……终至于从明初到明中叶百余年间,文坛上前后“七子”相续,声势浩大,从而社会意识中七位一体的“七子”模式也成为文化上强势突出的现象。 古代《水浒传》中有七星聚义,《西游记》中蟠桃园中有“七仙女”、盘丝洞中有“七个蜘蛛精”,当代有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等。 中国文人对于“七”情有独钟,诗体以七言来表情达意,创作出无数诗篇,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而我们从小熟知的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 在《周易》中,“七”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周易·复卦》中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之说。 阴阳交互往复变化,以七日为一周期。 《集解》引虞翻曰:‘乾成坤反出于震而来复。’‘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 ’此即是说:以卦之每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