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近年来,南京根据地名工作从管理到行政管理、服务的转变,呈现出新的形势和要求。在区域公共服务建设中,重点建设地方期刊信息、地方文化和地方规范化“三化”,积极发挥地方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创新机制,积极开展地方品牌建设、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数据库建设。先后建立了南京地方网、在线信息交换系统、网络信息交换系统和信息交换互动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理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信息交换,形成了南京模式。
一、 模式创新,引入先进技术和机制
一是开展市场运作, 实现信息服务多元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南京市探索模式创新, 采取了“项目管理、市场运作、合作开发、资源共享”新模式, 面向市场, 多渠道筹集资金、多途径解决经费, 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良好的服务。如南京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突破了传统模式, 不搞大投入、短期化, 坚持小成本、长期化。在建设和开发上, 注重地名资源和品牌资源的开发, 与南京网站、软件开发商长期互利合作;在管理上, 采取“专人负责+委托管理”模式, 主要管理工作委托合作单位, 无法托管的事务安排专人负责。通过模式的创新, 促进地名信息化服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开展申遗保护, 创地名文化名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注重引入先进技术和机制的完善。如:在建立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的基础上,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老地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7年12月“南京老地名”被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市成为将历史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第一城”。申遗的成功不仅创造了南京老地名文化品牌, 还利用当代文化保护的先进机制, 提升了南京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三是以地名委员会为平台, 协调机构联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民政部门面向国内外和社会各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 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这样一项民心工程、窗口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综合协调的工作平台。2008年实施的《南京市地名管理规定》, 通过立法方式赋予地名委员会以法律地位, 改变了地名工作由民政部门包打天下的局面。5年来, 南京市以地名委员会为龙头, 积极与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市地名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和市地名专家组等机构协调, 通过“资源共享+互利合作”的合作模式, 不仅减少了资金投入, 而且利用开发成果将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 创造了收益并再次投入到建设服务中来, 走上了“开发建设———运营总结——再次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加强协调合作,确保古树名公共服务工程取得实效
一是机构联动, 推进设标工作全面开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南京市充分利用地名委员会这一平台, 与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 部门联动、各司其责, 共同落实工程建设任务。协调公安和城管部门做好楼门牌和城市路街巷牌设置管理, 至2010年底, 全市共设标牌16439块, 其中路牌3669块, 街巷牌12770块。2004年以来, 新编排设置楼、单元、室牌及门牌455238块, 全面实现城市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政企联动, 共创地名信息服务新格局。南京市通过与企业的互补联动, 合力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先后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电信公司合作, 开发了南京地名数据库、南京地名网、南京市电子地图系统、南京市地名触摸屏查询系统、南京市三维电子地图系统, 并开展综合服务, 基本形成了声讯、网络、触摸屏三位一体的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 “图、文、声”并茂的地名信息服务体系, 确保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深度和广度, 受到各界的好评。
三是政社联动, 共创编研工作新格局。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社会管理的系统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力量, 联合社会组织, 借力、借脑, 才能做实做好。近年来, 南京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1999年成立了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 其下设的地名工作专家组成为地名工作的智囊团;2004年, 学会又成立了南京市地名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专门负责地名信息化建设工作。至此, 全市地名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 民间组织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 承担了《南京地名录》、《南京通志·地名卷》、《古都印记———南京地名文化解读》、《南京地名大全》等大型书籍的编纂任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