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塞罕坝主题歌曲《先锋树》(陈永萍作词、骆岭作曲、赵
蕾演唱)
“当年,在塞罕坝这个贫瘠的高寒地区,栽下一片树,仅活几棵苗,可有了这几棵成活的树苗,就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大家把这些树叫先锋树。”林场同志这句语气平缓的话,一下子走进了我的心底。“先锋树”不正是那些凭着坚定信仰
和坚强意志扎根塞罕坝的先辈创业者们吗?!不正是那些奉献青春和热血,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塞罕坝人吗?!于是,《先锋树》的歌名便在脑海里呈现了。请点击篇首左上角的歌曲《先锋树》,在歌声中听作词陈永萍、作曲骆岭、演唱赵蕾
用歌声为您讲述关于塞罕坝和塞罕坝人的故事。京津冀百名音乐家赴塞罕坝创作采风参观塞罕坝林
场的纪念馆。半个多世纪,三代造林护林人的奋斗历程和塞罕坝的巨变,让每一个人受到了震撼,激发了创作热情。
在塞罕坝的几天里,我们的心一直被震撼着,感动着!那碧水蓝天、浩瀚林海和茂盛的草场、斑斓的远山,一次次呈现在眼前;那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冬春白茫茫,夏秋亦苍凉的贫瘠之地,一幕幕浮现在脑海;第一代林场人讲述创业历程的话语时常回响在耳边…………如今,置身美丽高岭,徜徉浩瀚林海,你可能很难想象那些可敬的前辈们,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磨难,才有了今天的
塞罕坝!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
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与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283公里),
属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是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
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水(滦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采风团到塞罕坝的时候正是初秋。秋天的塞罕坝美得醉人!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浩瀚的林海、金黄的草场、绿色的苗圃、波光粼粼的湖面、色彩斑斓的山岭和成群的牛羊………… 建国初期,塞罕坝一片苍凉贫瘠。1961年10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带队到大雪纷飞、人迹罕至的塞罕坝进行踏查,发现了顽强挺立在荒原上的“一棵松”,以及残存
的落叶松、云衫枯根,找到了树木可以在这里成活的证据,为林业部建场决策提供了依据。1962年2月,经国
家计委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随即从全国18个省
(市)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47人。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肩负着祖国的重托、胸怀着绿色的梦想,拉开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序幕。说起塞罕坝当年的生活,他们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环境非常恶劣。好多第一代创业人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第一代创业者们居住的草窝棚、地窨子。建场之初,干部和职工没地方住,就住在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和地窨子里。早晨起来,被子上压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眉毛和胡子都冻成了冰。吃的是窝窝头、莜面“苦力”就咸菜,喝的是山上的雪水。大雪封山,粮食供应不上,就用盐水煮莜麦粒吃。
就这样,塞罕坝369名干部职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当年就栽下了第一批近1000亩树苗。当年,第一批栽下近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却不足5%!他们没有泄气,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到了秋天一调查成活率不足8%!接踵而来的两次连续失败,使年轻的塞罕坝林
场如同全国60多个一起上马的林场一样,因成活率太低而面临解散“下马”的境况。为了弄清造林失败的原因,第一任书记王尚海和刘文仕场长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技术分析,找到了成活率底的原因是坝外运来树苗在坝上“水土不服”。要想造林,先自己育苗,这是前人不敢想的话题。在副场长张启恩的带领下开始试验在坝上育苗。在坝上育苗的艰难和技术上的突破,非几句话能说的清的。屡经风雨,几经失败,终见彩虹。育苗的成功,让造林得以继续。新的苗圃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体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千亩荒原上,开展了一场至今都令人激动不已的造林大会战。300多个泥土一样的职工,30多个昼夜奋战,最终千亩林造成,造林成活率高达95%。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