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侠:以东坡文化涵养“三立”之人.doc

卢淑侠:以东坡文化涵养“三立”之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卢淑侠:以东坡文化涵养“三立”之人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28期 卢淑侠 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河南省民办教育领军人物、河南省优秀民办教育工作者、郏县“三八”红旗手。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河南郏县城西,距县城27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有一座三苏园,它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归焉之地。千百年来,因三文豪埋葬该地,郏县逐渐形成了“ 三苏文化”。2011年,三立国际学校在郏县建立。该校致力于传承东坡文化,在“ 三苏文化”的浸润下,在学校的努力建设下,成为有名的东坡学校。 建校:东坡情怀的影响 “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刻在郏县三苏园内坊柱上的苏轼诗句。 郏县古为汝州郏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贬为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峰峦绵亘、山清水秀,赞赏此处“ 形胜类其乡”。郏县离当时北宋都城很近,苏轼当时虽不得志但仍始终关注国家安危,因此便想将此处作为归老之地。 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写信给其弟苏辙,嘱咐“ 葬我于嵩山下”。兄弟二人手足情深,苏辙死后,其子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便被称为“ 二苏坟”。1352年,郏县县尹杨允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此后,人们便称这里为“ 三苏坟”。 三苏长眠郏县的这个故事,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卢淑侠听过很多次,也对别人讲过很多次。她是土生土长的郏县人,从小就听着苏轼的故事长大,也多次到三苏坟拜谒三苏。浸润久了,卢淑侠也与其他郏县人一样,对三苏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苏中,卢淑侠最为欣赏的就是苏东坡。 “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为民请命、勤政爱民的故事,尤其是那种豁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想,这也正是他生前备受人民热爱和拥戴,死后深受人民敬仰和怀念的原因。他的人格与精神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卢淑侠说。 卢淑侠于2011年创办了三立国际学校。“ 三立”取自《左传》中的“ 立德、立功、立言”,以此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为国家建立功绩且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 国际”即学校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除了把苏东坡的淑世情怀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之外,卢淑侠还于2013年3月申请三立国际学校加入“ 东坡学校”的行列。她说:“ 东坡先生是‘ 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郏县是苏轼、苏辙、苏洵的归焉之地,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苏文化’已成为郏县的主体文化;三立国际学校有责任将东坡文化精神发扬光大,以此激励全体师生志存高远,行于当下,为成为像苏轼一样的优秀人才而奋发努力。” 当被问及东坡学校在东坡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要充当的角色、可能的作为时,卢淑侠认为,东坡学校要作为弘扬和传承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传承、丰富历史和东坡文化的重任:第一是要把东坡文化作为该校的教育资源,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学校特色建设的资源;第二是发掘东坡文化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把东坡文化的精髓落实到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引导学生做人和治学。 传承:文化的潜移默化 走进三立国际学校,校园广场右侧矗立着苏轼布衣执笔的青铜塑像,左侧安放着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红石组合雕像,以启迪师生以“ 三苏”为榜样,发奋读书,励志报国;校园的“ 三苏文化长廊”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苏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代表作并附有作品赏析,以及三苏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经历、政绩、逸闻故事等相关介绍,使师生能够时时受到三苏文化的感染熏陶;主楼大厅中央的卧石上雕刻着“ 志存高远,和而不同”的校训,使人想到苏轼“ 奋厉有当世志”的抱负;主楼两侧镶嵌着“ 构建快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教学标语,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对苏轼“ 适性教育”的继承。 三立国际学校正是以“ 三苏文化”精神为指导来构建校园环境以及课程文化体系的,而这种构建,也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一次课堂上,老师讲到“ 苏轼和苏辙的成就与良好的家教是分不开的,父亲苏洵的确不简单”时,有学生接着说“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很厉害”。 “ 哦,是吗?”老师引导他继续说。 学生说:“ 我在咱们学校三苏文化长廊里看到的,说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说范滂不害怕权贵,为了老百姓,最后被人诬陷,判了死刑。他在临刑前,向母亲告别说: ‘ 母亲,弟弟是个孝顺的儿子,会赡养你。’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 ‘ 有你这样的好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