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运用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错误: 《辞海》中对“错误”的定义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谈
“错误”指的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也指合理性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
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
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错误资源:一般是指课堂中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凭着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对某一知识作出浅层的、有失偏颇的错误判断而生成的教学资
源,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
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通过细致的剖析、提炼,将学生的错误
资源变为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
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
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
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
度,
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
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
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
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习
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
“经验现实”。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
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
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
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
的学生的聚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树立 “对症下药”的教育
观。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3)元认知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过
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而元认知实质上就是
反思。“错误”因而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促进学习的“法宝”。学
生不再感觉到可耻,在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于下一次的错误就有了
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意义、应用价值、本课题的创新点与
特色
1、研究的背景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 《关于进一
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
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
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
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
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
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
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 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
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
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 “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
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
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
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
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
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
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
与世界的内驱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
学。教学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