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4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善于“生成”激活课堂 ———生物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让学生通过尝试促进“生成”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它不是一种随意、随机的行为,对教学进行设计确 实是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教学又应该是开放的、富有生命 气息的,有很多预设以外的东西。过于严谨地执行程式化的教学环节,往往会损害教学的互 动,扼杀学生的天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我认为,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是根本, 教学设计应该为更好地“生成”服务,我们要善待生成,在我们的“预设”中要留给“生成” 足够的空间。 案例一:那是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我按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芳容??” 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隐,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好奇地拿起实验桌上整片的洋葱鳞片叶、一大块的黄瓜、还有自己的手指甲、头发等往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都迫不及待地想到细胞王国遨游?? 没想到,刚上课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看着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到底该不该用纪律去强制学生停下来,继续听我讲述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呢?我犹豫了一下, 忽然想到,让学生先尝试一下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决定把计划中由我讲述的“生物材料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呢?”这个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探究,于是我不动声色,让孩子们继续看下去。 2 分钟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抬起了头,满脸疑惑地相互询问:“你看到吗?细胞是啥样子的?”、“黑黑的,什么都没看见!”、“我也是,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对好光,可就是看不见。”?? 大家都热切地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帮帮忙,可是,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们:“是啊?为什么我们没看见细胞呢?请你分析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课室里就沸腾起来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说:“细胞太小,可能放大倍数不够。”反驳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 “课本说虎克用 140 倍的显微镜就看到了软木里的细胞,我们组刚才用的已经是 150 倍了。” 另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我们组用高倍镜试过,还是没看到。”接着,又一个学生起来说: “我认为是因为这些材料外面裹着一层皮,遮住了里面的细胞。”不少人在点着头,表示赞同, 我插了一句:“可表皮本身就是细胞组成的呀。”教室里又再度议论纷纷,有个男生忽然醒悟过来似的,一边高高举起手,一边喊着“我知道了,刚才把材料放进去后,突然变得漆黑一片,我想可能是材料太厚了。”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至此,水到渠成,这个知识点已经不必我去讲述了,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材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非常薄??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课后我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生成” 生成性教学往往发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的情境以引发生成。 例如可以用问题引发生成,但是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其生成的效益。可从学生的 思维冲突之处提,从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提。问题要有思维的力度,要有生成的空间,答 案是开放性的,一定不能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至于那种不需要多思考就能回答“对” 或“错”的问题就没有生成的价值了。 又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教学资源,设计成富有矛盾情节的问题, 制造悬念,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讨论中。如:“青少年在补钙时,为什么医生会建议你钙片跟鱼肝油一起吃?”、“小张怕胖,所以,尽量少吃或不吃脂肪类的食物,但她仍然胖了起来,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李奶奶一生素食,却未患夜盲症,你估计是什么原因?”、“减肥是现代生活的热门话题,经常在电视上会看到各种减肥广告如‘吸油基,贴在脚底能吸油!’,你认为这种方法有效吗?”??在这些有生成空间的问题的引领下展开阅读、思考、讨论交 流、汇报表达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就可以发现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就可带来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富有个性的争辩,我们就可看到多种观点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