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着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 中心、经验中心。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 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 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 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第三章 教育目的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第五章 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与综合课程(在于通过相关科学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③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建筑、设备、空间布置,师生关系、校训、同伴关系、校风等等。)
2、课程理论流派
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主要观点: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应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②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化;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③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社会中去。
④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罗杰斯。主要观点: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人文学科。
3、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课程计划、②课程标准、③教材(教学材料) P115-119 理解内容
4、课程实施的取向: ①忠实取向(执行落实方案过程)、②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设计者和
实施者进行调试)、③创生取向(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24 看一下
第六章 教学1.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
②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③.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育学相统一的规律、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启发性原则—孔子 (重点记忆)
启发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