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二语文试卷人教版附详细含.pdf

完整版高二语文试卷人教版附详细含.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整版高中高二语文试卷习题人教版附详细含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 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 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 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 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 “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 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 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 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 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 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 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 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 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 自然变化、 草 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 在古 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 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却难以解释为什 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 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 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 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 生命的规律, 如生老病死、 兴衰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 介入, 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 这种 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 波涛, 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 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 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 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时,写 “泪飞顿作 倾盆雨 ”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 ?在人们看来, 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 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⑤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 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 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 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这种特质, 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称为 “力的结构 ”。 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 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 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 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 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 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 渗透、 影响 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 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 “生命共感 ”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 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1 / 20 完整版高中高二语文试卷习题人教版附详细含答案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 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2 / 20 完整版高中高二语文试卷习题人教版附详细含答案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 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 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

文档评论(0)

166****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