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_T 2542.2-2014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第2部分:黑斑病.pdf

DB37_T 2542.2-2014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第2部分:黑斑病.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65. 020. 01B 15DB37山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2542.22014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黑斑病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controlling of sweetpotaotoPart 2: Black spot disease2014-08-08发布2014-09-08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 2542. 2—2014前言DB37/T2542《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第1部分:茎线虫病;第2部分:黑斑病:第3部分:病毒病:第4部分:螃蜡;第5部分:根腐病:一第6部分:蔓割病:一第7部分:紫纹羽病:一第8部分:3金针虫。本部分为DB37/T2542的第2部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立明、李爱贤、张海燕、王庆关、汪宝卿、解备涛、董顺旭、段文学、侯夫云、秦桢。I DB37/T 2542.2—2014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黑斑病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薯主要病害黑斑病病害诊断、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及推荐使用药剂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甘薯产区黑斑病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3黑斑病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根据甘薯黑斑病发生规律,科学安全地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内。4病害诊断4.1症状4.1.1地上部症状快苗受害,早期秧苗地下白缴部分产生梭形或长围形稍凹陷的黑色病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状。后期病斑表面租糙,生出刺毛状笑起物。地上部分叶片变黄,生长不旺。病苗定植大田后基部叶片发黄脱落,蔓不伸长,根部腐烂,只残存纤维状的维管束,秧苗枯死。4.1.2块根症状薯块受害,病斑黑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廉清断,中央稍凹陷,病斑扩展时,中部变粗糙,生有刺毛状物,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本质化、坚硬、干腐,4.2病原菌、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4.2.1病原菌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 etHalsted)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长喙壳科,长喙壳菌属,病菌以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在些激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或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染的来源。 DB37/T 2542.2—20144.2.2传播途径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即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及人畜携带、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4.2.3发病条件发病温度8℃~35℃,最适为25℃,低于10℃、高于35℃一般不发病;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增加而加重:超过60%,随湿度增高而递减:薯块有伤口时发病重。5防治技术5.1种植抗病品种不同地区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抗病性好的当地适宜甘薯品种,如抗黑斑病紫甘薯品种济紫薯1号等,5.2农业防治5.2.1合理轮作甘薯与玉米、小麦、棉花、水稻等作物实行1年2年轮作,发病较重的地块进行水早轮作或3年以上早地轮作。5.2.2清除病残体甘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薯、病株、病叶,以减少翌年病害初侵染源。5.2.3堵塞菌源应做到病薯不上有苗床,病苗不移栽到大田,病薯不入窖。生产中防止引进病薯病苗,防止调出病薯病苗,防止病薯病苗在本地区流动。5.2.4苗床建立选择生在地或3年以上未种甘薯的地块建苗床,底肥应使用无污染的腐熟有机肥5.2.5高剪苗苗床上薯苗高25cm以上时,在离地面5cm处剪苗,裁插于大田:或将募下的苗移栽至采苗圃中。待苗长到35cm时,在离地面10cm~15cm处剪苗,栽插于留种田。5.2.6留种田的建立选择生茬地或3年以上未种甘薯的地块作留种田,应做到净地、净苗、净肥、净水,防治地下害虫。留种田应排水畅通、远离苗床及发病薯田。5.3物理防治5.3.1温汤漫种精选健康无病的薯块,用温水洗去泥土后浸入透水筐,温水浸种。初始水温调至56~58℃,种薯入水后,水温保持在51C~54℃,浸泡10min~12min,水要浸过薯面,筐要上下提动,使薯块受热均匀。没好的种薯要立即进行温床育苗。2 DB37/T 2542. 2—2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